正文 第7章 越謙虛越顯水平(1 / 2)

謙虛之人好似深淵深藏不露,這種不張揚的態度本身就體現了境界與水平。唐僧從不驕傲,這為他帶來諸多好處。孫悟空處處驕傲,一路吃苦不小。唐僧謙虛使他獲得很多免費午餐,比如這次烏巢禪師傳他《心經》就非常及時。

烏巢禪師傳唐僧《心經》

見《西遊記》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唐僧收了豬八戒,隊伍漸漸壯大,師徒三人前行,猛抬頭見一座高山。三藏停鞭勒馬道:“悟空,悟能,前麵山高,須仔細些。”

八戒道:“這山喚作浮屠山,山中有一個烏巢禪師,在此修行,老豬也曾會他。”

三藏道:“他有些甚麼勾當?”

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勸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罷了。”

師徒們說著話,不多時,到了山上。好山!但見那:

山南有青鬆碧檜,山北有綠柳紅桃。鬧聒聒,山雀對語;舞翩翩,仙鶴齊飛。香馥馥,諸花行樣色;青冉冉,雜草萬般奇。山下有滔滔綠水,峰前有朵朵祥雲。真個是景致非常幽雅處,寂然不見往來人。

那師父在馬上遙觀,見香檜樹前,有一柴草窩。左邊有鹿銜花,右邊有山猴獻果。樹梢頭,有青鸞彩鳳齊鳴,玄鶴錦雞成集。八戒指道:“那不是烏巢禪師!”三藏縱馬加鞭,直到樹下。

卻說那禪師見他三人前來,即便離了巢穴,跳下樹來。三藏下馬奉拜,那禪師用手攙道:“聖僧請起。失迎,失迎。”

八戒道:“老禪師,作揖了。”

禪師驚問道:“你是福德山豬剛鬃,怎麼有此大緣,得與聖僧同行?”

八戒道:“前年蒙觀音菩薩勸善,願隨便了做個徒弟。”

禪師大喜道:“好,好,好!”

又指定行者,問道:“此位是誰?”

行者笑道:“這老禪師認得他,倒不認得我?”禪師道:“因少識目。”

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孫悟空。”

禪師賠笑道:“欠禮,欠禮。”

三藏再拜,請問西天大雷音寺在哪裏。

禪師道:“遠哩!遠哩!隻是路多虎豹,難行。”

三藏殷勤致意,再問:“路途果有多遠?”

禪師道:“路途再遠,終須有到之日,卻隻是魔障難消。我有《多心經》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

三藏拜伏於地懇求,那禪師遂口誦傳之。

此時唐朝法師本有根源,耳聞一遍《多心經》即能記憶,至今傳世,此乃修真之總傳,作佛之會門也。玄奘法師悟徹了《多心經》,打開了門戶。那長老常念常存,一點靈光自透。

唐僧服眾手段七:

請教於人,

必有好處。

免費午餐,

多吃多補。

此手段要點:越謙虛好處越大。

野獸初生時,不會捕獵,隻會張嘴吃。慢慢地父母教它各種生存技巧,日後方能自立。如果一隻小獸拒絕老獸的傳授,那它就會活活餓死。

野獸尚且好學,何況人!

我們看小獅子學捕食,欣欣然,悄悄然,極力模仿大獅子的舉動,可謂好學之極。

它學大獅子藏在草叢裏觀察。

它學大獅子輕輕趴下。

它學大獅子緩緩起身,貓著身子潛行。

它學大獅子悄無聲息逼近獵物。

最後它學大獅子猛地射出,一聲巨吼撲在了獵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