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天天對孫悟空談佛法,講慈悲,全然無用。唐僧一念緊箍咒悟空就聽話了,再一指出他犯下的錯誤,悟空就不敢驕傲了。唐僧自有手段,其實不手軟。
唐僧責成悟空找回袈裟
見《西遊記》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唐僧到了觀音禪院借宿,老院主拿出精致的茶具請茶。三藏見了,誇愛不盡,那老院主便欲與三藏比富。行者是個急性子,不顧長老勸,便拿出寶貝袈裟炫耀不休。
果然好袈裟,那眾僧見了,一個個心歡口讚;那老和尚見了這般寶貝,卻動了奸心,走上前,對三藏跪下,眼中垂淚,隻求細看一回袈裟。又是行者撞禍,將袈裟借與老院主。
那院主將袈裟騙到手,又想圖得長久,定下計來,欲將唐僧師徒燒死,好占他寶貝。不料悟空護住了唐僧。火起時卻驚動了黑風山的妖精熊黑怪。這怪悄悄前來,看見那袈裟,正是財動人心,他也不救火,拿著那袈裟,趁亂打劫,拽回方步,徑轉東山而去。
那場火隻燒到五更天明,方才滅息。三藏醒覺,穿了衣服,開門出來,方抬頭,隻見些倒壁紅牆,不見樓台殿宇,大驚道:“呀!怎麼這殿宇俱無?都是紅牆,何也?”
行者道:“你還做夢哩!今夜走了火的。”
三藏道:“我怎不知?”
行者道:“是老孫護了禪堂。見師父濃睡,不曾驚動。”
三藏道:“你有本事護了禪堂,如何就不救別房之火?”
行者笑道:“好教師父得知。果然依你昨日之言,他愛上我們的袈裟,算計要燒殺我們。若不是老孫知覺,到如今皆成灰骨矣!”
三藏聞言,害怕道:“是他們放的火麼?”
行者道:“不是他是誰?”
三藏道:“莫不是他怠慢了你,你幹的這個勾當?”
行者道:“老孫是這等憊懶之人,幹這等不良之事?實實是他家放的。老孫見他心毒,果是不曾與他救火。隻是與他略略助些風。”
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時,隻該助水,怎轉助風?”
行者道:“你可知下人雲,人沒傷虎心,虎沒傷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風?”
三藏道:“袈裟何在?敢莫是燒壞了也?”
行者道:“沒事,沒事,燒不壞,那放袈裟的方丈無火。”
三藏恨道:“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兒傷損,我隻用那話兒念動念動,你就死了!”
行者慌了道:“師父,莫念!莫念!管尋還你袈裟就是了。等我去拿來走路。”
三藏才牽馬,行者挑了擔。出了禪堂,徑往後方丈去。
三藏行過了三五層敗壁破牆,嗟歎不已。隻見那方丈果然無火,眾僧搶入裏麵,叫道:“公公!唐僧乃是神人,未曾燒死,如今反害了自己家當!趁早拿出袈裟,還他去也。”
原來這老和尚尋不見袈裟,又燒了本寺的房屋,正在萬分焦躁之處,一聞此言,怎敢答應?因尋思無計,進退無方,拽開步,躬著腰,往那牆上著實撞得腦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氣斷染紅沙!
慌得個眾僧哭道:“師公已撞死了,又不見袈裟,怎生是好?”
行者道:“想是汝等盜藏起來也!都出來!開具花名手本,等老孫逐一查點也?”
那上下房的院主,將本寺和尚、頭陀、道人盡行開具手本二張,大小人等,共計二百三十名。行者請師父高坐,他卻一一從頭唱名搜撿,都要解放衣襟,分明點過,皆無袈裟。又將那各房頭搬搶出去的箱籠物件,從頭細細尋遍,那裏得有蹤跡。
三藏心中煩惱,懊恨行者不盡,卻坐在上麵念動那咒,行者撲的跌倒在地,抱著頭,十分難禁,隻教:“莫念,莫念!管尋還了袈裟!”
那眾僧見了,一個個戰兢兢的,上前跪下勸解,三藏才合口不念。行者一骨碌跳起來,耳尖裏擎出鐵棒要打那些和尚。被三藏喝住道:“這猴頭!你頭痛還不怕,還要無禮?休動手,且莫傷人,再與我審問一問!”
問定行者,隻教尋回袈裟方罷。後問出黑風怪,悟空自去打殺妖精,尋回了袈裟,這才過了這一劫。
唐僧服眾手段十三:
事無大小,
專人負責。
越是能人,
越有責任。
此手段要點:一定要讓“能人”擔起責任來,讓集體零損失。
能人有害。
人一太能就愛逞強,就會失手,就會惹禍,給大家帶來麻煩。
能人自以為是英雄,其實是害群之馬。
所以,對一個有高度警覺性的管理者,當以預防能人作亂為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