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靈活講情理的中國式管理
管理錦囊
作者:趙傑伊
自曾仕強先生提出“中國式管理”的思想之後,管理界對於這個概念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在這篇文章中,我按照以下的思路,分析中國式管理的概念,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請大家指正:首先,引出管理概念,明確美國式和日本式的管理各自的特點。論證中國式管理存在與否。之後通過明確中國人的文化因素,勾勒出中國式管理的特征,優點和未來的改進。
什麼是管理?美國式管理與日本式管理
管理(Manage)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主要可以分為計劃、組織、控製、協調、領導。當然不同的說法也存在,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就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這個定義還是有些粗,不夠細化,所以我把它總結為四個方麵,管理,尤其是企業管理要在企業、社會、員工、股東之間周旋,為企業創造資本,為社會謀得進步,為員工創造福利,為鼓動增加資產。
提到管理,更多的是對人的管理,那麼管理就不可避免的與人情,文化以及不同的民族心理有密切的聯係。現代的管理,從地域上有基本三大分支,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式管理,亞洲地區的日本管理,以及目前頗受爭議的中國式管理。
所謂美國式管理,是以“法”為重心的管理,強調個人價值,強調沿革的製度,理性決策技術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是鼓勵個人英雄主義及以能力為主要考核特征的模式,它在管理上的主要表現就是規範管理、製度管理和條例管理,以法製為主體的科學化管理。美國人眼裏合理很固定,合法就合理。在立法的時候,人們會想盡辦法幹擾,比如規定開車必須帶安全帶的法律,之前人們激烈的反對這個法案。
而日本式管理是一種政府和國民通力合作的體製、穩定的勞資關係、充滿敬業精神並忠誠於企業的高質量勞動力、以質量管理小組為中心的小集團活動和遠見卓識的長期投資思想。日本式管理是以“理念”為主的管理,強調和諧的人際關係,上下協商的決策製度,員工對組織忠誠與組織對社會負責。
日本式管理”的三大核心:終身雇傭製、年功序列製和企業工會製,都隻是日本“特色”,而不是日本“範式”。日本管理在具有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其管理學範式與美國或西方管理並沒有區別。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進程,日本企業正在不斷放棄原有的一些特色,而與美國管理日益趨同。
日本公司成功的模型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通過采用比它們的競爭對手更好的基本管理方法,一個公司能夠同時實現最高的質量和最低的成本。通過連續改進,公司進行競爭時總是處於最佳實踐的前沿。這種模型並不是抽象的理論,它源於日本公司在許多我們現在熟知的管理方法上領先而取得的非凡進步,包括全麵質量管理、精益生產和與供應商的密切關係。相對於西方的公司而言,這些管理措施使日本的公司具有了持續的成本和質量優勢。
曾仕強先生對美國式和日本式管理的概括分別是:緊張忙碌和辛苦勞累。而到中國,他的總結是輕鬆愉快。他認為中國人是圓融而變通的,中國人重視對人的管理,重視人的生存多於工作和業績。這個評價是不是偏頗,很難說,但是可以說的是中國現在遠沒有達到輕鬆愉快上,當然,這並不是說他的總結錯了,而是我們還不能很好的掌握中國式管理的精髓,不能
中國式管理存在嗎?
而中國式管理則相對來說不容易定義。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建國也才僅僅60多年,能取得現在的成績已經是讓人瞠目結舌,在這麼短的管理曆史上,想總結出管理規律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