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疆若羌縣七一石棉礦地質構造及成因分析(1 / 2)

新疆若羌縣七一石棉礦地質構造及成因分析

能源環境

作者:田自良

【摘要】本文闡述了若羌縣七一石棉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及構造條件,以構造、岩石、蝕變三個因素研究了成礦控製條件,探討了礦床成因。

【關鍵詞】石棉礦;地質構造;礦床成因

1、礦床地層概述

礦區地處阿爾金古陸緣活動帶南側,位於該帶與祁曼塔格加裏東島弧、柴達木古陸西部隆起區的交接處。礦區內地層較為單一,主要為以下幾種。

(1)奧陶係祁曼塔格群(Oq)

出露於礦區北部,地層產狀走向198~267°,傾角31~58°,與礦區總體構造線基本一致,其中西部出露寬度較大,約為90~230m,東部出露較窄,約為50m左右。岩性較為單一,由陽起石片岩夾少量薄層的變砂岩、灰岩組成,為蛇紋岩的頂板圍岩。新鮮麵岩石顏色為灰綠色,纖維狀粒狀變晶結構,片狀或塊狀構造。薄片鑒定為基性火山岩受熱液蝕變而來,主要礦物成分:陽起石含量為52%,綠簾石為25%、更長石為10%、石英為5%、磁鐵礦為3%、方解石為5%。纖柱狀陽起石沿片理定向分布,粒狀綠簾石、更長石、石英及自形磁鐵礦沿片理間分布,同時受構造運動擠壓,伴有少量方解石細脈橫穿片理。期間見有薄層的砂岩,砂屑粒徑0.1~0.25mm,由石英、斜長石及雲母組成。受北部加裏東期花崗岩侵入作用的影響,薄層石灰岩有不同程度的石墨礦化,在地表呈現寬約50~100cm的黑色條帶,略有滑感,汙手。

(2)第三係上新統(N2)

大麵積分布於礦區的南部,以逆斷層與北側的超基性岩體接觸。岩石由礫岩、砂礫岩組成,分選性差,礫石直徑一般為3~5mm和1~20mm,由砂和粘土膠結,膠結不緊密。產狀4~358°∠13~72°。

(3)第四係全新統(Q4)

按成因分為衝積加殘坡積堆積,主要分布於西礦體南部及西部和東西礦體中間的溝穀中,為原岩風化後搬運距離不大或就地風化的鬆散堆積物,呈棱角狀未膠結的岩石碎片、砂礫、亞砂土等。

2、礦區構造

礦區內有一條較大的逆斷層F1,為超基性岩體的南部邊界,其規模、走向在平麵上呈一倒轉的“V”形狀,東西向延伸出礦區外,長約5千米,產狀傾向北,與岩體走向大致一致,傾角13~65°,上盤為輝橄岩或蛇紋岩,下盤為第三係上新統。沿斷層線明顯見有寬約5~8m的斷層角礫岩,角礫成分主要為蛇紋岩、輝橄岩、變質砂岩等,礫徑2~500mm。總體看此斷裂構造在成礦後形成,為超基性岩體構造侵位時的產物,對礦體的形態、規模起到直接的控製作用。後期對礦體的破壞作用不大。

3、礦體岩漿岩及其蝕變岩

加裏東—華力西期侵入的超基性岩形成後,經曆了多次迭加的蝕變作用,主要是多期次的蛇紋石化,其次為菱鎂礦化,滑石化,部分地段有綠泥石化和透閃石化,並形成對應的蝕變岩類。其對超基性岩的蝕變作用論述如下。

3.1蝕變作用

3.1.1蛇紋石化

是最主要的蝕變作用,其母岩為中深成相的超基性岩體,岩性為純橄欖岩、橄欖岩。隨著蛇紋石化程度的加深,岩石由暗色向淺色過渡,體重減小,殘餘結構和礦物逐漸消失,磁性強度逐漸減弱。蛇紋石化具有明顯的多期性特點,宏觀上表現為蛇紋岩的帶狀特征及蛇紋石脈和石棉脈相互的交切關係,微觀上表現在蛇紋石結構的變化和蛇紋石族礦物間的交代關係。

3.1.2滑石菱鎂礦化

為超基性岩的主要蝕變類型之一。菱鎂礦化和滑石化既單獨出現又共生,形成兩者不同比例的滑石菱鎂片岩、菱鎂滑石片岩、滑石片岩和菱鎂岩等,統稱為滑鎂岩。

滑鎂岩的化學成分大部分近似於蛇紋岩,Cr、Ni含量高,部分滑鎂岩仍有較強的磁性。從化學成分和礦物間交代關係及殘留結構上看,礦區中的滑鎂岩主要源於蛇紋岩,是蛇紋岩經多期蝕變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