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保障對就業的影響研究(1 / 2)

社會保障對就業的影響研究

改革探索

作者:朱鈺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社會保障製度在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其對就業的重要作用,針對目前社會保障製度中的突出問題,提出相關對策,以促進社會保障製度的促就業作用。

【關鍵詞】社會保障;就業

社會保障製度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過程,對國家和社會中的社會成員尤其是生活上特殊困難的群體給予基本生活保障的製度,社會保障可有效幫助困難居民度過難關,享受基本保障。由此可見,社會保障具有福利性、保險保障性與救濟性等特征。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以及優撫安置,以社會保險最為核心。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整體水平不斷提高,但仍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如勞動就業人口的社會保障覆蓋麵不高,整體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些不足之處在很大程度上製約著我國勞動人口的就業形勢的發展,社會保障的缺失也帶來了不少社會性矛盾。社會保障不僅能夠給予弱勢群體以生活保障,而且能夠通過調節勞動力市場,充分發揮社會保障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對社會保障政策本身進行細致的研究,對於社會保障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探索並提出有效的對策,以促進社會保障製度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和諧、穩步與持續發展。

一、社會保障與就業息息相關

社會保障製度和就業之間聯係緊密,可以說他們之間互相影響、彼此製約。從宏觀方麵看,就業能夠通過促進經濟發展而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的完善;在微觀層麵,就業情況的好壞也能夠影響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狀況。社會保障對就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良好的社會保障製度能夠化解勞動者的就業風險。健全的社會保障製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同時對於勞動者來說,社會保障能夠為其免除後顧之憂。勞動者麵對疾病、工傷等困難時,社會保障中的工傷、醫療保險能夠為勞動者提供醫療保障,防止由於疾病和傷痛給勞動者帶來的貧困;在麵對失業的困難時,失業保險可以為勞動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時社保製度中的有針對性的崗位培訓、就業指導、職業介紹也為失業者重新就業創造機會;勞動者傷殘甚至喪失勞動能力時,社會救濟能夠為弱勢群體提供最基本保障。可以說,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製度,勞動者會由於缺乏安全感而形成巨大的生活壓力,而良好的社會保障製度能夠免除勞動者的全部後顧之憂,因此,社會保障製度對於就業來說非常重要。

2、社會保障製度促進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及優化配置。從經濟角度來看,社會保障對於居民儲蓄、勞動就業、資本市場等都有一定影響。目前,我國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麵臨著兩大壓力,一方麵是消費需求動力不足,另一方麵是社會就業壓力增加。而社會保障製度麵對這兩項前所未有的壓力,如何拉動消費以及減少失業,在經濟中發揮有效調節作用,這是政策製定者以及經濟學家普遍麵對的重大課題。由勞動需求理論,我們知道社會保障對就業的影響主要在於需求方麵和供給方麵。

2.1對勞動需求的影響——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

社保基金是社會保障製度運行的物質基礎。社保基金的數量,取決於社會保險征繳基數和社會保險稅費比率。一般來說,社保基金是以勞動者的工資為征繳基數的。因此,從對勞動需求影響的角度看,社保基金的征繳使得企業相應增加了勞動成本。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保障的實施,使勞動者沒有後顧之憂,社會保障若能夠滿足勞動者基本生活需求的情況下,勞動者不想就業,從而減少對勞動的需求。另外,社會保險的征收相當於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一部分,使勞動者可以支配的工資減少,而工資的降低也會使勞動者減少勞動供給。同時,社會保險中的稅費征收也往往會使勞動力由正規部門流向非正規部門,這裏麵有企業減少成本的需要,也有勞動者增加實際收入的需要。

2.2對勞動供給的作用——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製度對勞動力供給的重要作用不是單方麵的,既有積極的一麵,又有消極的一麵。積極的影響主要是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等)通過保證勞動力的生產、再生產以及提高勞動力素質而增加勞動力供給。而消極的一麵表現在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會導致“福利依賴”而使低保對象顯性的勞動供給行為減少;失業保險製度對勞動者產生的“動力真空”也不利於失業者盡早實現再就業;社會保障製度由於體係不健全、覆蓋麵窄、保障水平低下等缺陷導致勞動者減少勞動供給。曾經在中國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製造業聚集地區出現的“民工荒”現象正是農民工由於社會保障製度缺失和工資待遇低下而減少勞動力供給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