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早期病蟲害防治
科技專論
作者:耿秋穎
【摘要】我國是世界的農業大國,人口眾多,農業的發展關係到國民的飽餐問題。我國種植的糧食主要是水稻,小麥也是糧食種植的主要方麵。小麥的種植是否能獲得豐收,除了天氣原因,還有就是人員的管理措施是否到位。在小麥早期就要實施管理措施,對小麥早期會發生的病蟲害進行防治。本文主要介紹小麥早期病蟲害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危害特點;防治措施
引言
我國的農業生產量的提升不僅能夠解決本國的國民的溫飽問題,還可以出口,提高農民的收入,增加國家的經濟收益。而伴隨著小麥的的食用量和出口量的增加,對小麥的早期病蟲害防治就顯得尤為重要。我過雖然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了幾千年,但是在現代化的科學管理小麥防蟲害的技術方麵還是有一定的技術缺陷。我國需要在符合本國實際種植小麥以及防治病蟲害的相關情況,選擇性的引進國外先進的防治小麥病蟲害的藥物以及技術。
一、小麥早期感染病害的種類以及相應的防治措施
早期小麥感染病害主要有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小麥黑穗病以及小麥赤黴病這四種類型。而這四種病害會營銷小麥的成長。為了減少小麥的損失,增加產量,就需要了解這四種病害的治療方法,並且在小麥的早期就對這四類的病害加以防護治療。
1、小麥白粉病
在小麥麥苗成長初期到成株期,這一段時間是最容易感染小麥白粉病的。葉片遭受病害的表現是正麵病斑比反麵多,下部葉片比上部一片多,病斑多時可以愈合成片,並導致葉片發黃枯萎。葉鞘、莖稈受到病害威脅的的時候,植物易倒伏。小麥白粉病病發現象不同,而在不同情況下,發病的機會不同,發病的嚴重程度也不一樣。如果種植小麥過於稠密,就會導致通風不良,溫濕度不協調,是產生病害的因素之一。
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從小麥和肥料上著手,首先對小麥的播種量進行控製,由於種植小麥的麵積一定,因此要播種合理,才能使得每株苗都接收到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而在平時使氮肥的時候要對磷鉀肥的比例提高,尤其是磷肥,這樣可以使得對小麥進行多方麵的防護,減少病蟲害。
小麥白粉病藥物配比:播種時用15%三唑酮拌種,按照種子的重量的0.2~0.3%(有效成分)拌種,或者用2%立克秀(國外拌種)按種子的重量的0.1~0.2%拌種,可有效控製小麥苗期白粉病。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施藥,用15%三唑酮750~1050g/hm2。
2、小麥鏽病
小麥鏽病發生在小麥葉子,莖稈和葉穗三部分的表現是不同的。小麥發生鏽病的地方主要是在葉片上,其次是在葉鞘和莖稈傷發作。小麥葉片發病的表現是:初期為小長條形,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排列成行,後期出現鐵鏽色粉狀物。而在葉片上病害稱為葉鏽病,是橢圓形,橘紅色,排列比較散亂。而對於莖稈和葉穗的病害主要是稈鏽病。稈鏽病的表現是褐黃色、連成打扮,散發鏽褐色粉末。對於小麥鏽病的防治方法:用15%三唑酮60~100g拌麥種,或者12.5%烯唑醇60~80g拌小麥種50g。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所用的藥物,也可以治療小麥鏽病。
3、小麥黑穗病
小麥的黑穗病對小麥的影響很大,對小麥來說毀滅性的病害。槍杆、烏麥是小麥黑穗病的俗稱。小麥黑穗病的病發現象。病穗初期外麵有一層灰色薄膜,病穗抽出前,薄膜就破裂了,病穗抽出後,在裸露的穗軸和穗軸節部可以看見黑粉。由於黑穗病破壞性極大,所以要在小麥初期就對這種及並加以防治。減少小麥減產的可能性,增加產量。對小麥黑穗病的主要防治方法:小麥種植的時候,要根據季節而定,一般冬天的時候,最好不要播種。在其他季節的時候,播種要注意深度,不能過深,否則會影響種植的生長,播種時要使用硫胺等速效肥。防治的具體藥物配製:在發病區較重的地方用適樂時要種1:500或2%立克秀拌種劑10~15g,加少量的水調成糊狀液體,與10kg麥種混勻,曬幹後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