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愚人節那天,喬布斯、沃茲和韋恩三個年輕人聚在一起,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們簽署了一份合同,決定成立一家電腦公司。公司的名稱在爭論之後,由喬布斯一錘定音,定為“蘋果”,而且其標誌是一隻被人咬了一口的蘋果,他們的自製電腦則被順理成章地稱為“蘋果I號”電腦了。

顯然,在當時,這個尚未成熟的蘋果還太青澀,剛剛長成。但是,既然咬下第一口,就要堅持不懈地品嚐下去。喬布斯當然願意,他最鍾愛蘋果,不然當初命名時,他就不會毫不猶豫地喊出這個名字。

21世紀人類的自行車

任何新生事物總會遭到很多磨難,蘋果也不例外。剛開始的時候,“蘋果”機的生意很清淡,畢竟它是一個全新的東西,除了對電子感興趣的人,沒人知道這個怪物會有什麼用處。而原先對“蘋果I號”感興趣的朋友們現在開始持觀望態度,等待更好的“蘋果Ⅱ號”的出台。

蘋果公司擺脫困境,出現轉機純屬偶然。1976年7月的一天,零售商保羅·特雷爾來到了喬布斯的車庫,當時喬布斯正在熟練使用電腦。看到如此神奇的機器和簡單的操作方法,他認為“蘋果”機大有前途,當即訂購50台整機。但是,他提出條件,要求喬布斯在一個月之內交貨。接到這個訂單,喬布斯頓時喜出望外,立即簽約,拍板成交,這可是他做成的第一筆“大生意”,絕不能坐失良機。

畢竟剛開始生產,加上時間太倉促,因此任務特別繁重。喬布斯和沃茲隻得沒日沒夜地忙碌起來,他們每天都在揮汗如雨、頑強拚搏中度過,每周工作時間達到66小時。為了夢想的實現、公司的生存,他們必須如此,沒有別的選擇。終於,在第29天的時候,他們奇跡般地完成了任務,把50台“蘋果”機如數交給了特雷爾。如釋重負之後,他們擊掌相慶。

經過特雷爾的精心策劃,50台“蘋果”機很快銷售一空,有了良好的開始,蘋果公司從此名聲大振,開始進行小批量生產。喬布斯和沃茲開始意識到,他們手中的資金根本不足以應付迅猛的發展速度。喬布斯後來回憶道:“大約是在1976年秋,我發現市場的增長比我們想象的還快,我們需要更多的錢。”為此,他們分頭去找資金支持,包括沃茲就職的惠普公司。但遺憾的是,這些公司都沒意識到其中蘊藏的商機和市場,錯過了擴大業務的絕佳機會。

隻要千裏馬奔跑起來,伯樂自然會發現。1976年10月,百萬富翁馬爾庫拉慕名前來拜訪喬布斯和他們的車庫工場。馬爾庫拉是一位資深的電氣工程師,並且十分擅長推銷工作,人稱“推銷奇才”。由於在股票生意上財源滾滾,他很早就退休了。看到這兩個年輕人的新產品之後,馬爾庫拉決心重操舊業,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將蘋果公司發展壯大起來。

馬爾庫拉主動幫助喬布斯製訂一份商業計劃,給他們貸款69萬美元,將自己的命運與兩個年輕人聯係在一起。有了馬爾庫拉這位經營大師的指導,得到這筆巨資之後,蘋果公司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形勢喜人。

1977年4月,美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計算機展覽會在西海岸開幕了。為了在展覽會上打出名聲,喬布斯四處奔走,花費巨資,在展覽會上買到了最大、最好的攤位。更引人注目的當然是“蘋果Ⅱ號”樣機,它一改過去個人電腦沉重粗笨、設計複雜、難以操作的形象,以小巧輕便、操作簡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鮮明特點,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它隻有12磅重,僅用10隻螺釘組裝,塑膠外殼美觀大方,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機。

前來參觀的人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部小機器竟能在大熒光屏上連續顯示出色彩斑斕的畫麵。“蘋果Ⅱ號”機在展覽會上一鳴驚人,成千上萬的用戶擁向展台,觀看、試用、訂購,顧客紛至遝來,喬布斯喜上眉梢。

1980年,《華爾街日報》的全頁廣告寫著“蘋果電腦就是21世紀人類的自行車”的標語,並登有喬布斯的巨幅照片。1980年12月12日,蘋果公司股票公開上市,在不到一個小時內,460萬股全被搶購一空,當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這個收盤價計算,蘋果公司高層產生了4名億萬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萬富翁。喬布斯作為公司創辦人,排名自然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