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讀笑話,談客戶的消費心理(3)(1 / 2)

這個遊戲,不過是銷售員設計的一個圈套,用來證明襪子是堅實無比的。於是,人們不再懷疑襪子不結實了,陸續有人開始購買襪子。

(2)刺激性問題

刺激性問題或陳述可以激發客戶的好奇心。人們會好奇為什麼你要這麼問或這麼說。比如前麵“猜猜看”就是刺激性問題的一個例子,這使得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底是什麼?

“我能問個問題嗎?”的效果也是一樣的,你所要詢問的對象一般都會回答“好的”,同時他們還會自動設想你會問些什麼,這就是人類的天性。

(3)隻提供部分信息甚至壞的消息

有時銷售員花費了大量時間、不厭其煩地向客戶反複陳述自己的公司和產品的特征以及能給客戶帶來的利益,然而效果並不一定很好。這時,你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坦誠獻家醜,往往能贏得客戶的尊重和信任,有時也能產生奇特的效果。

(4) 新奇的東西

新東西人們都想“一睹為快”。更重要的是,人們不想被排除在外,所以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吸引客戶的好奇心。比如:

銷售員:“張先生,我們即將推出兩款新產品,幫助需要者從事電子商務。或許對你會有用,您願意看看嗎?”

(5)利用趨同效用

如果其他所有人都有著某種共同的趨勢,客戶必然會加入進來,而且通常想知道更多信息。比如,銷售員:“坦率地說,先生,我已經為你的許多同行解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句話足以讓客戶感到好奇。

根據你采取的拜訪方式的不同,你可以采用不同的激發好奇心的策略。有不少方法可以幫助你做到這一點,隻要能讓你的客戶感到好奇,你就可以發展更多的新客戶,發現更多的需求,傳遞更多的價值,銷售業績也會大大提高。

越貴越買——笑談“凡勃倫”效應

有一天,一位禪師為了啟發他的徒弟,給了一塊石頭,叫他去蔬菜市場,並且試著賣掉它。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但師父說:“不要賣掉它,隻是試著賣掉它。注意觀察,多問一些人,然後隻要告訴我在蔬菜市場上它能賣多少錢就行了。”

徒弟很快來到蔬菜市場。許多人看著石頭想:他可以作為很好的小擺件,我們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們可以把這當作稱菜用的秤砣。於是他們出了價,但隻不過幾個小硬幣。

徒弟回來,對師父說:“它最多隻能賣到幾個硬幣。”

師父說:“現在你去黃金市場,問問那兒的人,但是不要賣掉它,光問問價。”

從黃金市場回來,徒弟顯得很高興,說:“太棒了,他們樂意出到1000塊錢。”

師父說:“現在你去珠寶商那兒,但是不要賣掉它。”

土徒弟又去珠寶商那裏。他簡直不敢相信,他們竟然樂意出5萬塊錢。他不願意賣,他們繼續抬高價錢——他們出10萬。但是徒弟說:“我不打算賣掉它。”他們說:“我們出20萬,30萬;或者你要多少就給多少,隻要你賣!”

徒弟不能相信:“這些人瘋了!”他自己覺得蔬菜市場的價已經足夠了,但他隻是說:“我不能賣,我隻是問問價。”

徒弟回來後,師父拿回石頭說:“我們不打算賣了它,不過現在你明白了,這個考驗就要看你是不是有理解力。如果你是生活在蔬菜市場,那麼你隻有那個市場的理解力,你就永遠不會認識到更高的價值。”

【趣評】一些商品的價格定得越高,反而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笑話中的銷售學】在這個故事中,師傅是要告訴徒弟關於實現人生價值的道理,但是從徒弟出售石頭的過程中,卻反映出一個消費者的一種購買心理。

我們經常能夠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情景:款式、皮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墊裏隻賣100元左右,而進入大商場的櫃台,就要賣到好幾百甚至上千元,卻總是有人願意為此買單。1.66萬元的眼鏡架、6.88萬元的紀念手表、168萬元的頂級鋼琴,這些近乎“天價”的商品流通,往往能在市場上走俏。

其實,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經濟現象,即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由於這一現象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因此被命名為“凡勃倫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