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方上的行政管理,先秦的領主分封製度下,領主打理地方,每年隻要交納夠了固定份額的賦稅,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所謂交足國王的,留下自己的。這類似於經濟上的承包製度,領主是賺利潤的。領地發展的是好是壞,經營的是虧是賺就看你的本事了,當然,除此之外,在國家發生戰爭時,領主還要按照分封的級別,帶領私人武裝士兵替國王打仗,這也是一種封建義務。這種情況下,領主在領地內有較大的自主權和一定力量的武裝部隊。
而郡縣製度下的官員,則是要接受中央的考核,拿固定薪俸,賺的是工資。當然,他們可以通過貪汙等各種方法獲得灰色乃至黑色收入。
由於類似於承包製度,按照這個時代的慣例,張佑可以把自己的父母妻兒,兄弟姐妹,親朋好友,遠親近戚,七大姑,八大婆,統統都帶到封地裏去,幫助自己經營。如果有錢的話,還可以自行招募仆傭奴婢,私兵衛隊等人手。
隻是,張佑作為一個穿越者,在這裏人生地不熟,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沒有任何的私人家族的力量可以借助,也沒有錢,無法招募人手。而且,這個時代,這種封賞,越國中央政府隻提供權利,不提供活動經費等其他支持。能不能順利的拿到封地,隻能自己想辦法。張佑暫時無法可想,隻得厚顏去求計姬幫忙。
計悠蘭聽張佑說了來意之後,說道:“你先等一下,我去問一下父親。你對我有恩,這種事情,我當然要盡力幫你,直到你掌控鄞鄉那塊封地為止。”
計無財看起來很是疼愛自己的女兒,計悠蘭一說,他便很快接見了張佑,說道:“你對我女兒有恩情,既然幫你獲得冊封,不幫你真正掌握領地,也說不過去。人手的問題,我幫你解決。”
看來,這些古人還是很純樸的,在這個時代,救人恩情也還是很值錢的。計無財很快贈送了張佑兩個精明能幹的高級家臣和五十名私兵。
其中一個家臣名叫修,文化程度較高,精通這個時代的各種社交活動,還有朝堂官方的公文來往,能夠寫這個時代的各種官方文書。張佑以後在領地內有文事方麵的需求,都可以交由他來打理。按照習慣,可以叫他文修。
另一個家臣名叫清,武功高強,受過計家基層的軍隊指揮訓練,本來在計家任卒長(一百名士兵首領,類似於連長),以後可以讓他帶那五十名士兵。按照這時的習慣,可以叫他為武清。
那五十名士兵,也都是計家常年訓練的,屬於比較精銳的士兵。對此,計無財還一臉非常不好意思的神情,對張佑說道:“你那封地內理應有民人一百社,二千五百家。依律你可建立一支五百人的私兵軍隊,一旦國王要進行戰爭,你就得出三百人的軍隊為國王打仗。本來應當送你五百武士的,可是我聽說封給你的那塊地,由於太靠近海邊,土地鹽堿化嚴重,種的糧食收成極少。境內民眾極其困苦,以前大王在那裏基本上收不上什麼錢糧。我這也是怕你養不活,所以才隻給你五十個武士。我幫你爭取三年內不讓你出兵,以便讓你專心治理好境內。實在不行的話,到時候我再借武士給你。”
除了送人之外,計無財還送了張佑糧食,布匹,武器,廚具,帳蓬等等,總之,是供養這五十名士兵的一切物資。這還有啥說的?張佑激動得差一點淚流滿麵,連忙說道:“太多了,太多了!”
張佑離開會稽時前去封地就封時,計無財和計姬,以及丁香白荷,都過來送他,雖然蒙著臉,看不清楚,但張佑還是感受到,那個計姬似乎頗有不舍。那個丁香也很是不舍,隻有白荷一臉輕鬆的樣子,巴不得張佑快走。
從會稽郡山陰城到鄞鄉,有一條從會稽到甬東的東幹道可走。這是越國修築的三大幹道之一。這個時代,交通基本靠走。所謂的幹道,就是讓人用來走的。除非是非常有錢,方能置辦得起馬車。不過,見識過計家的所謂的馬車,張佑覺得坐那種馬車,還不如用雙腿走路來得比較好。
一路無話,走了五天後,他們一行人就到了寧紹平原最東端的句章城。
這寧紹平原是於越部族的發源之地,也是根基之地,舉國糧倉,身處越國的腹心地帶,越國雖然現在仍然實行分封製,但這寧紹平原,卻一向是越王直屬領地。當年越王勾踐,與吳國爭霸,兩國打得你死我活,一度差點亡國,連都城會稽也被攻破。但這寧紹平原卻沒有受到多少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