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還是製鹽(1 / 2)

雖然隻是像征意義,但是給那些女子重行了束發禮之後,那些女子卻仍然很開心,開始擺脫了長期屈辱後的心理陰影,精神也開始振奮起來。在下山回家的路上,便有人問張佑:“現在如果想要娶這些女子,該用什麼禮儀?應當給多少聘禮?”

張佑說道:“隻對女方願意,你們情投意合。給多少聘禮當然是隨你們意。”

眾人點頭散去。當天下午,二十多對原本情意還在的夫妻,以閃電的速度,重新走了一遍嫁娶婚禮程序,晚上的時候,熱熱鬧鬧地擺了一桌子的酒菜,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吃了一頓,然後宣布重新成為夫妻。接著他們梅開二度,重新過了一次洞房花燭夜。

當然,這種閃電婚禮其實是非常簡陋粗糙的,甚至隻是小孩過家家一般做做樣子。但是對於情意尚在的夫妻,這種二次婚禮可是既熟悉卻又新鮮刺激,別提有多浪漫了。

也有二十來對夫妻,本來之間已無情意,互相之間的關係已經非常惡劣的夫妻來說,也算是趁此機會,徹底解脫。也有十餘對夫妻,丈夫向妻子重新求婚,但其原妻卻已經徹底冷了心,死活不肯再答應。那些丈夫們不由得悲了個劇。

張佑處理完了這事之後,便把公尚省,文修,武清,還有杜殿傑和還有蓉娘招過來,一齊討論鄞鄉未來發展的方向。杜殿傑原來就是這鄞鄉村裏比較重要的一個人物,武清擴軍時,為了安撫村裏的人心,特意讓他擔任了第一連的連長,並且負責村裏的日常防衛,算是對村裏的人一個交待。而蓉娘則對原來杜武的的內務和財務非常了解,張佑需要她在身邊,隨時谘詢一些問題。

會議一開始,公尚省便首先開口道:“民以食為天,現在這鄞鄉根本就沒有農田,那如何能行?我看境內還是有一些荒的的,可以組織民人去開墾為農田。”

杜殿傑搖頭說道:“不妥,我們這方圓百裏的鄞鄉之地,由於太過於靠近海岸邊。土地鹽堿化太嚴重,以前也曾開墾過荒地為農田。但是農作物產量極低,一個人種出來的糧食根本就不夠自己吃的。為了補充不足,以前大家隻好去打漁來補充。”

蓉娘也說道:“是啊。種的糧食是根本不夠吃的,但是到海上去打漁又特危險。不知道哪天一個海浪打過來,就會船毀人亡,無影無蹤,連個屍骨都找不到。所以當年杜武提出煮鹽,可用煮出來的鹽換糧食時,不用去海上打漁那麼危險,又能得到足夠吃的糧食,個個都高興壞了。就此撇下農田和漁船,全都都去煮鹽了。現在恐怕沒幾個人還會種田了打漁了,大家都隻會煮鹽。”

張佑聽了,吃了一驚,說道:“這裏的村民,隻會煮鹽了,其他不會幹了?種田都不會了?”

杜殿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說道:“那倒也不一定。如果領主現在不再打算煮鹽,而讓那些村民們重新去種田打漁,估計開始大家確實會很生疏,但勞作一段時間,估計也就會了。畢竟,才十年的功夫,種田捕魚的本事,大家並沒有徹底忘了,隻是十年不用,生疏了而已,要是用起來的話,很快就會熟練的。”

張佑歎了一口氣,說道:“看樣子,這裏的人,隻有煮鹽才是熟門熟路的活計,我們還得煮鹽啊。”

杜殿傑說道:“煮鹽也沒什麼不好。隻要領主大人,給予村民足夠的薪俸,不要搞得像杜武那樣變態,最後搞到其他人連一件衣服都穿不上,這裏的人,大部分人,還是願意煮鹽的。畢竟這活,比種田要輕鬆,比打漁要安全。”

張佑想了一下,問蓉娘道:“那麼這十年來,煮出來的鹽,都賣到什麼地方去的呢?”

蓉娘說道:“我們並沒有店鋪。十年來,每年煮出來的鹽,都是由計家每月來收一次。然後販運到各地發賣。那計家收鹽的時候,也會隨便帶來大批糧食,作為互相交換。”

張佑點頭道:“原來我們還是計家的鹽業的供應商。除了我們,還有那些人給計家供鹽呢?”

蓉娘說道:“給計家供鹽的,當然不止我們一家。其他的總共還有四五十家。其他的,都分布在後海[1]兩岸,主要在餘姚,餘暨,餘杭三地。我們這裏屬於最東邊,最邊遠的一家了。”

張佑又問道:“除了計家之外,還有哪家主要是販賣鹽的,他們都沒有來我這裏收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