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大桶實驗海水放置了一天一夜後,泥沙都已沉到了底層。於是,張佑便開始實驗,讓人把這兩大桶水倒入一個大陶鍋裏,開始實驗煮鹽。
經過一天一夜的猛燒,那一大鍋海水被燒幹,結晶出了鹽。但是張佑看著這鹽又灰又黃,怎麼也不白。顯然,裏麵還殘留著大量的泥灰和其他雜質。這讓張佑很不滿意。但沒想到蓉娘和杜殿傑,還有其他人都說這鹽白多了。文修和武清還有公尚省也說這鹽白多了。
跟以前煮出來的鹽相比,確實白了很多。張佑抓起一點放在嘴裏嚐了一下,這鹽裏仍然帶著一股泥土味,腥味,苦味,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雪白的細鹽,而且沒有其他的雜味。於是,便讓人重新把這些鹽化入最幹淨的井水中,重新製成鹵水,然後思考怎麼祛除雜質弄白。
由於這一次化鹵用的水較少,因此這鹵水當中,便有一些發黃和其他一些雜質。張佑以前可沒搞過鹽業,也沒研究過這些事情。對此毫無頭緒。於是,便召集公尚省,文修,武清,杜殿傑,蓉娘和一些老鹽丁,一起商量用什麼辦法,可以把這些鹵水洗幹淨一點。
張佑的要求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這衣裳髒了可以洗衣,身體可以洗,家具可以洗,可是這鹵水本身也是水,這怎麼洗?
那些老鹽丁以前都隻會按部就班地煮鹽,從來不思考為什麼要那樣煮鹽,也不會思考為什麼要那樣煮鹽,因為這跟他們根本沒關係。現在,他們哪裏說得出一個所以然,一個個看著鹵水隻能發呆。公尚省,文修,武清,杜殿傑和蓉娘等人全部都是專業不對口,想不出辦法,說不出所以然來。
張佑無奈,隻好散會,自己一個人想辦法。張佑想來想去,隻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用紗布給那些鹵水過濾一下,希望把雜質過濾出來。
想到就做,張佑很快令人找來紗布,試了一下。那些鹵水過濾完了之後,紗布上麵,果然留下了很多雜質和黃黃的痕跡。那鹵水也清沏了很多。
於是,張佑再次下令把這鹵水熬幹。這次,由於水比較少的原因,大火猛燒了半天,就煮出鹽來了。而且結晶出來的鹽,看起來也白了很多,雜質少了不少。但是張佑還是不太滿意。因為,在他看來,還是沒有達到潔白如雪的地步。
張佑再接再勵,又將那些鹽重新化作了鹵水,重新過濾了一遍,再熬出來的時候,是又白了一點,但效果已經沒有第一次來的明顯了。張佑再次品嚐。發現仍然帶著一絲泥土味,腥味和苦味,但是已經非常淡了。主要的味道是鹹味了。
對此,蓉娘說道:“這鹽已經非常白了。接近於雪花那麼白了。你還想怎麼樣?真的想弄成雪花那麼白?但是這麼費勁值得麼?這種鹽如果大量的熬製出來,已經可以稱得上雪花鹽,可以提價三五倍了。一步一步來,不要太著急,還是先把這種鹽敖製出來吧。要不然,領下鹽丁們無事可做,恐怕天天要惹事生非了。”
張佑說道:“也對,先讓人把活幹起來再說。把海水弄來來,先沉澱個夠。把泥沙盡可能全部沉澱出來。再用紗布過濾兩遍,再來熬製。”
接下來,停頓十來天煮鹽工作,便又重新開始了。這次,張佑在一旁親自全程參與,改進了了許多環節,增加了幾個工序,導致了結晶出鹽慢了許多。但由於張佑引入流水線和標準化作業,雖然這流水線和標準化其實很粗糙,但卻仍然大大提高了效率,最後一次性出鹽量大了好幾倍。
如此,煮了一石鹽出來後,張佑便帶著杜殿傑,領著一些士兵,挑著那擔鹽,來到句章城裏,來到了計家設在這裏的一家商鋪分號。
由於這鄞鄉隻有一個村子煮鹽,產量低,以前產量也就剛剛夠句章城以及附近地區食用。生意也不算是太好。因此,計家設在這裏的前商鋪分號,並不是專門收鹽賣鹽的,還兼及售賣糧食等其他商品。隻能算是一個雜貨店,這雜貨店鹽甚至不是主業,糧食才是主業。以前,鄞鄉送鹽過來,大概有一半左右就直接換了糧食,另一半才結算為錢。
那商鋪掌鋪是一個慈眉善目的中年男子,名叫陳士傑,和杜殿傑顯然是老熟人,一看到他便說道:“喲,老杜,這個月時間不是還沒到麼?怎麼現在就送鹽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