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支軍隊,光有人,沒有武器,當然也不行。現在張佑最為頭痛的事情,便是這個問題了。對此,文修和武清,以及公尚省都建議他到句章城裏,去買一些現成的青銅武器,或者買一些青銅原料,找人自己打造青銅兵器。
這個時代,中國人使用青銅器已經將近兩千年了。青銅冶煉技術也已經非常成熟,各種青銅器具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各種祭祀用的禮器,打仗的兵器,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家具,都是用青銅打造。但中國偏偏銅礦資源並不豐富。這導致了青銅的緊缺,進而在這個時代成為貴金屬。同時,天下各國,便又紛紛拿青銅鑄造錢幣,這導致了青銅的價格進一步上升。
而據許多學者考證,越國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技術的發明者,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在春秋越王句踐時代,越國的青銅冶鑄技術,就已經達到了曆史的最高峰。這個時代的越國,製器之術,實在已是天下一絕。鑄造的青銅劍,鋒利無比,精美絕倫。這在當時,就已經成為稀世珍寶,千金難求。
這種情況下,再用青銅兵器裝備士兵,成本就變得十分的昂貴了。張佑估算了一下,把自己倉庫裏全部庫存財產拿出來,購置青銅武器,也夠不上裝備五分之一的士兵需要。不過,張佑也從未想過要讓自己的士兵裝備青銅兵器,他想要的當然是鋼鐵兵器了。鋼鐵比青銅硬,鋼鐵兵器比青銅兵器更鋒利也更堅硬耐用,而且價格便宜。
經過一番打聽後,再綜合分析自己前世今生的所掌握的資料信息,張佑確信,這個時代,中國已經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最早掌握和發明生鐵治煉技術的,可能仍然是吳越地區的工匠。因為這一帶地區有長期高度發展的青銅冶煉技術,有優質的鐵礦石資源。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至遲到春秋末期,吳越地區的工匠就已經掌握了大型鼓風爐技術,從而得以提高冶金爐內的溫度。這是發明鑄煉鐵技術的關鍵。
不過,這時候冶煉出來的鐵,仍然隻是生鐵,並且裏麵殘留著著大量的硫和磷等雜質和氣泡。用來打造盔甲兵器的話,由於很容易被青銅武器砍斷,也很容易生鏽。有人曾用鐵打造了一幅鎧甲穿在身上,一仗打完後,脫下來一看,衣服上都沾滿了紅色的鏽跡,當時還以為受傷出血呢。因此這鐵便被貴族們厭惡,稱之為惡金。大多數貴族都拒絕使用這種鐵製武器和工具。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在一百五十年內,之所以能夠不斷地打敗東方六國,最終統一天下。一個重要的技術上的原因,就是因為秦國的中央朝廷,能夠把工藝成熟的青銅武器裝備到最普通的士兵一級。而當時東方六國,限於國內財力的限製,普通士兵都不得不使用的這種不成熟的鐵製兵器。這使得他們在戰場麵對秦軍時非常的吃虧。
不過,這種生鐵打造兵器盔甲雖然不行,但是用來製造鋤頭,犁等農具,給農民使用。還有斧頭,刨子等工具給各類工匠使用,卻是很合適。在此之前,農民種地,都隻能使用石製農具或者木製農具。青銅是絕不可能拿來製作農具的。要是有人在這個時代用青銅來製造農具,那簡直就是在二十一世紀,用黃金來打造一把鋤頭,絕對是一樁極端奢侈的二逼行為。
這種鐵製農具廣泛的使用,帶來了一場巨大的革命性影響,推動了當時農業生產力爆炸性的大發展,為當時社會的大變革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因為農民工匠等勞動者在當時被稱為賤人,因此這種生鐵當時也被稱之為賤金。
因為是賤金,惡金,所以吳越地區發明這種技術後,並沒有加以保密。這種技術便向其他地區迅速地擴散。當時北方晉國尚在的時候,晉國大夫趙鞅就用鐵鑄造了一個大刑鼎,把國中刑法都鑄印在上麵,置放在國都,明示國人。讓國中之人都明白刑法條款,從而人人尊守。可見,至遲在春秋晚期,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都已經出現了掌握煉鐵技術的工匠。
到了現在越王無疆十九年的時候,已經是戰國中期了,冶鐵技術更是進一步擴散。現在整個中國天下,幾乎是每座城市裏,都有鐵匠和鐵匠鋪,為普通的百姓生產製作各種鐵製農具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