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鐵器澆鑄的不如鍛打的堅硬強韌,但是比起青銅和生鐵打造的,已經進步很多了,張佑對此很滿意。他也沒打算一下子就造出遠遠超越青銅器和生鐵武器的鋼鐵兵器,這是需要基礎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的,這方麵他既沒有係統的理論知識,也沒有足夠的經驗技術,隻有一個模糊的方向,知道熟鐵比生鐵好,滲碳的鋼比不滲碳的鐵好,高碳鋼比低碳鋼好。其他的,隻能讓那些鐵匠師傅們慢慢摸索了。
春秋戰國,大多數學派創始人,都是上層貴族出身,對於勞動生產技術,都很鄙視,這方麵,以儒家最為典型。後到到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於生產技術,那更是極端鄙視,認為一切生產技術,都是奇技淫巧,士大夫們不需要重視,這種觀念,一直到清朝結束。
但是唯有墨家學派,卻是例外。其創始人墨翟本身是手工業匠人出身,自稱是賤人。他流傳下來的學問,有很大一部分便是對生產技術以及其原理的研究和描述,而他一部分弟子也對各種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的基礎之上,推演出了許多科學原理與規律。這也是當時唯一一個對各方麵的生產技術進行進認真而係統地研究過學術派別。隻可惜後世墨學式微,這些寶貴的財富,都沒能繼承下來繼續發展。
公尚省是墨家學派弟子,身上保留著墨家學派的習慣。他在這兒除了教每天早上教張佑練一個時辰的武功之外,白天主要是教那一大幫學生,也就是張佑的義子義女們。
當他聽說張佑指導那些鐵匠用新的方法治煉鐵,煉出了比青銅更堅固耐用的鋼鐵,公尚省身上墨家學派研究的興趣立即被勾起,便立即興致勃勃地過來一探究竟。他仔細地詢問了這種煉鐵技術的各種環節之後,便詳細地記靈了下來。然後他大兼愛精神發作,便開始糾結。這種技術向天下推廣的話,對各地的經濟發展,民人生活的改善,是十分有利的,對此,他非常樂於看見。但是,他又憂心這種技術會被那些好戰的君王們用來生產殺人的武器,去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對此,張佑拍著胸脯對他說道:“放心吧,老師!我現在會實行嚴格的保密,不會讓這種這種技術四處流散,從而讓那些君王們用來打造兵器。現在讓天下人知道怎麼把鐵煉得比青銅更堅固耐用,隻會讓那些國君把鐵礦收歸已有,對我們很不利的。於天下農夫工匠等急需鐵製工具的勞作者,也是很不利的。”
公尚省認真地看了他幾眼,然後問道:“你現在不想讓其他地方的人,學會這種技術,是想用這種技術牟取暴利吧?”
張佑被說得老臉一紅,急忙辨解道:“老師,無論怎麼說,我都是叫你一聲老師的,也算是你的學生了。你不想我這個鄞鄉永遠發展不起吧?這兒土地鹽堿化嚴重,種田收成不好,隻好想其他的辦法。你現在把我費盡心思,想出來的一種煉鐵技術到處宣揚,那還讓我怎麼發展啊?”
公尚省為難地說道:“你種技術要是推廣出去的話,不知道要造福多少人?現在隻讓你一家以此牟利,而不加推廣,這有違我墨家弟子兼相愛,交相利的天下大義啊。”
張佑沒想到他會搬出這頂大帽子來壓自己。心中想了想,說道:“老師,這樣,我們設定一個期限。以二十年以期限。這二十年內,我獨家以此牟利,以獲得發展的機會。二十年後,則任由老師將這項技術推廣天下,教給其他人,以造福天下,我絕不反對。”
公尚省點了點頭,說道:“好。這依你所言。”
與公尚省談妥這事後不久,托鐵強去渚離買的生鐵鐵料也已經運到。於是,張佑又讓人依樣畫葫蘆地再鑄造了三百個槍頭,讓五百個士兵每個裝備至少一把長槍。
之後,張佑一看所有的士兵都是長槍,覺得似乎少了一點味道,便又鑄造了五十把略帶弧度的東洋式寶刀。這五十把寶刀與以往那些隻有三十公分長的青銅寶劍或者生鐵寶劍不同,刀身足足有一米長。以往的青銅劍或者生鐵劍,因為材料韌度關係,太長的話,十分容易折斷,現在經過炒煉之後的熟鐵,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輕易不會折斷了,張佑當然要把刀身鑄造長一點,這樣既比較符合自己的審美觀,略帶弧度的刀,比較符合人身力學原則,使用也比較方便,倒不是為了哈日。再說了,東洋刀其實也是在唐直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初是叫做唐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