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發展方向(1 / 2)

得知自己句章郡守職位這個待遇後,張佑忍不住問候了越王無疆家裏的女性。文修和武清兩位張佑帶過來的親信,居然沒有勸諫張佑,反而跟張佑一齊問候越王無疆家裏的女性。幸好這還是先秦戰國時期,這時候一個人受了國家的委屈,罵罵國君也沒什麼事,沒人會去告密,就算告密了也沒人理會。更沒什麼人會來給你安上一個大不敬這樣一個蛋疼的罪名,然後砍頭抄家。

罵了一頓,解了氣。接下來,還是要麵對實際問題。張佑便開始安排第一項工作,即統計真實的人口數據,以便自己掌握實際情況。接到這個任務的民房吏目李景標哭喪著臉對張佑說道:“郡守大人,我這吏房總共才三四個人,這在以前還太過滿員超編呢,可是現在你讓我統計全郡人丁,就三四個人怎麼忙得過來。”

張佑說道:“這個,你可以向下麵層層分派任務嘛。要求各鄉的鄉老統計本鄉的真實數據。鄉老可以向各亭長分配任務,亭長可以向社首分配任務,隻要各社各鄉把真實數據報上來,你再彙總起來,就行了。”

那個民房吏目李景標無奈,隻好退下去安排工作。接下來,張佑又分別召見了郡衙內其他各房吏目,了解情況。他發現這個郡守府裏,麻雀雖小,卻也五髒俱全。幾乎是一個微型的朝堂班子。各個房有大有小,其中衙役班房最大,其中有二三十個編製內的衙役外加三四倍編製外的跑腿。承發房最小,吏目加吏員總共也就一個人,而且這一個人還根本沒什麼事。

經過了十天的努力後,李景標向張佑報告,句章郡總共有青壯男女壯丁四萬五千餘人,是原來帳冊上的十二萬人的四成都不倒。當然,這個數字隻是青壯,另外大概還有同樣數目或者更多的老弱婦孺在內。當然,這個數字,也是從下麵每個社開始層層彙總而來的,準不準確暫時無法查證。其中一萬多人住在句章城裏,另外其他人住在下麵各個鄉村。比起後世,差不多同樣麵積大小,但是有七百六十多萬人口的寧波市,差的真不是一點半點。

由於句章不能收丁賦和田賦,所以郡守府裏也非常貧窮。以往曆任郡守都隻能在城門口設置關卡收點進城腳錢,在商鋪收點門攤錢,再靠中央朝廷撥一點經費,免強維持下去。這導致了這座城市的基礎設施一百五十年沒有維護,極其的破舊。幸好這個時代城市裏的基礎設施也就城牆官衙,還有一些簡單的路麵什麼的,沒維護,百姓的日子該怎樣還是怎樣過。

由於這種坑爹的情況,在過去,很多時候,越國朝堂任命誰去當句章郡守,事實上被視為一種降職處罰。那些事實上被視為降職處罰的郡守們,也根本沒興趣,沒動力對這種城市的基礎設施進行維護一下,除非實在迫不得已了。

張佑既然當了這個郡守,對於如此破舊的城牆和官衙,很看不過眼。雖然他當這個郡守有點兒被坑地感覺,但還是想對這城牆,官衙,路麵什麼的維護一番。這些當然要花錢,但是張佑在句章郡一時找不到錢,隻好暫時擱淺。

如果是這個時代其他人,麵對這種情況,恐怕也就真的束手無策之感。但張佑來自於二十一世紀,畢竟還是有一些辦法可想的。他很快就向會稽廟堂上了一封文修代筆的奏疏,報告說城牆年久失修,要是萬一受到賊寇攻擊,實在難以發揮作用,抵擋賊寇;官衙年久失修,有損於國家朝堂的體麵;城內路麵也失修,不利於城內民眾安居樂業,請求朝堂撥款給予維修。

這封奏疏在路上公文旅行了七八天後,到達越王無疆手裏。越王無疆讓張佑去當句章郡守,本來就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一方麵是受了計家活動的影響,表彰他上次解姑蔑之圍的功績,另一方麵越王也是想讓張佑自己出錢,對句章進行維護一下。因為聽說這家夥修建了新式鹽田,采用了新法製鹽,獲利極豐,讓他出一點血,理所當然嘛。因此,看到這封奏疏後,很快就批示:自己想辦法。然後又把奏疏發回。

張佑收到這個批示後,很快又上了一封奏疏,請求允許自己借一筆錢來進行這些維護活動。越王無疆看到這個奏疏後,心中有點兒不高興了,心說你自己用新法製鹽,賺了那麼多,不是有錢嘛,幹嘛不拿出來?最後批示道:借就借吧,自己借自己還。

張佑收到這個批示後,很快找到了計家設在句章的掌櫃陳士傑,用自己領地內的鹽田擔保,向他借一筆錢,進行句章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