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那宋王在高台上演講,下麵亂轟轟的一片,心裏十分不爽,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國情如此,把一大群未經嚴格訓練過的農民,召集在一起,自然就是這種情況。但是讓他更加不爽的是,張佑轄下的那支隊伍紀律嚴明,隊形整齊。心說別人都是拉兩農夫出來的,你把這正式軍隊拉出去幹什麼?煊耀自己轄下兵強馬壯,軍力強大麼?於是,理所當然的,張佑被點了名,被指派了先鋒官職務。
所謂的先鋒官,並非是軍隊裏的常見官職和軍銜,而是每次軍事行動時,軍隊動員聚集後,由君王或者主帥臨時指派,主要任務是,為主力大軍探路開路。即明清小說裏說的,逢山開路,逢水架橋。保證大軍順利前進。
先鋒官要帶著一小部分軍隊在最前麵先走,當然是最為危險的。敵方的阻擊,埋伏,狙擊等打擊手段,最先當然會落到先鋒官和先鋒部隊頭上。張佑不太願意當這個先鋒官,但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又不能公然違抗軍令,隻好大聲應答道:“是,請首長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廣場上眾人聽了張佑這個回答,爆出一片轟然大笑。很多人笑得幾乎站不穩身子。高台上宋王(好吧,以後稱他為越宋王)眼睛一瞪,喝斥道:“張佑,你作什麼怪?”
張佑感到很委屈,他根本沒想過作什麼怪,他說的,是二十一世紀,軍人麵對上級的命令,標準的回答嘛,真不知道怪在何處,為什麼大家都笑成那樣?
笑過之後,張佑便去越宋王那裏,接過臨時官職性質的先鋒官印,帶著自己旗下五那五百名士兵,乘坐舟師部隊的舟船,從會稽後海港口碼頭上船,向北方琅邪港駛去。
這琅邪本是吳國在齊吳邊境地區建立的屯兵要塞,用於防範齊國的南侵。當年越王句踐滅吳稱霸之後,為了更好的控製和經營北方,於句踐二十五年,從海路遷都琅邪,力壓中原諸國。
不過,這琅邪畢竟屬於邊境之地,國都立於此,於處理內政十分不便。後來越國勢力哀落,霸權式微,立國都於此,便使得越國廟堂對核心地區控製十分不利,導致了變亂不斷,終於在越王翳三十三年,遷都於吳。又幾經變亂,在越王無顓時,把都城遷回會稽。
此後,兩代越王無顓無疆都一直在會稽統治全國,認真處理內政,發展經濟,緩和國內的各種矛盾,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使得越國國內,又是一片百業興旺,生機勃勃的氣勢,倒也恢複了幾分當年句踐時的盛況。而琅邪則是作為一個陪都和軍事前進基地而存在。
幾天後,張佑率領的先鋒部隊,分乘十幾條舟船,到達了琅邪港口,在琅邪港口碼頭下船,在這兒作最後一次休整。
此後幾天,主帥宋王率領的主力部隊,也乘坐舟船陸續抵達。當部隊全部抵達後,張佑已經在這裏休整了五天,補充了衣服糧草,稍微適應了這北方的氣候。於是,主帥宋王再次下令張佑出擊。
在齊越邊境地區,齊國修建了一道南長城。開始這南長城是抵擋北上的吳國人,後來吳國滅亡,齊人本來想拆了這南長城的,但是很快齊人發現越人更加的凶猛,連忙把這南長城修得更加的高大牢固,用以抵擋越國。說起來可笑,秦漢以後,中原隻知道抵抗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的侵襲與騷擾。但是在先秦時代,南方的楚吳越等國也是北方的嚴重危脅,以致他們也不得不修長城來抵擋。
不過,那一道陸上長城,根本抵擋不住越國。張佑帶人再次乘船,從海上繞過了那齊國國境邊上固若金湯的長城,便向齊國沿海岸邊駛去。
齊國雖然也是東臨大海,但是他的主要眼光,一直盯著中原,對沿海和海外的興趣,遠遠沒有越國來的大。這自然也導致了齊國在航海和舟船方麵,遠遠不如越國,在海軍舟師方麵,當然也無法相提並論。
因此,齊國雖然也組建有一支舟師部隊,但是規模比起越國來,小得可憐,隻能用於近海巡邏,防止一般海盜是夠了,但是越國舟師部隊,那就遠遠不夠看了。
因此,一得知越國舟師來了。那些齊國舟師死活就不肯出海了。開什麼玩笑?兩軍打仗,在陸上打的話,一旦打不過,還可以四散逃跑。但是在海上對上越國舟師的話,鐵鐵是要整船整船被打沉的,到時候,根本就無路可逃。
齊國方麵的主帥無奈,隻得下令在沿海地區嚴防死守,不許越人上岸。可是齊國沿海海岸線那麼長,手裏的那一點軍隊像是撒胡椒麵一樣撒下去,哪裏能夠盯防得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