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年來,曆史進程便到了越王無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334年)。這一年,在中原發生了一件影響重大的曆史事件,就是徐州相王活動。
說起徐州相王,還得從三家分晉說起。以魏,趙,韓三家分晉,晉國滅亡為標誌,華夏曆史從春秋走入戰國。剛剛自立的魏國,在魏文侯的領導下,任用李悝,率先變法,掀起戰國早期的第一波變法,使得魏國在中原諸國當中,最先成為一個強盛的大國。
強大起來的魏國,四處出擊,稱霸主導中原政治格局近百年的時間。期間還曾一度試圖滅亡趙國,韓國,重新統一三晉。由於對強大中原國家的恐懼,魏國的企圖,不但遭到趙韓兩國的抵抗,也遭到秦,楚,齊等國的極力阻擾和破壞,終魏文侯一世,也未能取得最終未能成功。
魏國魏文侯去世後,魏武侯繼位。人治社會,出於一朝天子一朝臣,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魏武侯排擠大批原先魏文侯信任的能臣幹將。這時李悝已死,其他一些大臣紛紛被罷免,最為著名的大將吳起,也被迫流亡楚國。魏國開始露出頹喪勢的端倪,但這時仍然保持著無比鋒芒的氣勢。
吳起流亡楚國後,卻受到楚悼王的信任,被楚悼王任命為令尹,主持變法,史稱為吳起變法。楚國因此一改春秋郢都被吳國孫武攻破而形成的頹勢,開始重新興盛強大起來。不過,楚國的吳起變法,僅僅進行了兩年多的時間,最大的支持者楚悼王便去世。利益受到損害的楚國大貴族便聯合起來,在楚國靈堂上,便射殺了吳起。甚至楚悼王的屍體都因此中了幾箭。後來雖然繼位的楚肅王把那些參與射殺吳起的貴族全部誅殺,共計殺了七十餘家,但是新法卻也被廢除了,楚國也始終未能成為最為強盛的國度。
這個時期,三晉中的趙國,有時是迫不得已地跟隨魏國,欺壓各方。魏國在趙國的南邊,魏國的強大當然就阻止了趙國向中原發展。魏國越過趙國攻占了中山國,趙國也想得到中山國土地,雙方便不斷地產生矛盾。
魏文侯借道攻中山時,趙國就有著自己的打算。《戰國策?趙策一》載,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國,趙國君不願意。趙利勸趙君借道說:“過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罷(疲),罷(疲)則趙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魏國攻下中山後,果然不能直接治理,隻得派子擊駐守,使趙蒼唐為中山相,名屬魏,實為一獨立國。趙國在趙敬侯時(公元前386-前375 年在位),曾對中山發起進攻,先戰於房子(今河北臨城北〕,後又戰於中人(今河北唐縣西)。當魏武侯死時,趙國又想擁立惠王兄弟公中綬,以圖削弱魏國。可見趙國是極力反對魏國的霸業的。
這時,齊國也對魏國的霸權不滿,因此就出現齊、趙聯合對付魏國的局麵。趙成侯十八年(公元前357 年),趙國派趙孟往齊國與齊聯絡,次年趙成侯與齊威王在平陸相會。魏國對齊、趙的接近首先是打算給趙以武力打擊。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 年),魏以大軍圍攻趙國邯鄲,十八年攻下邯鄲。在魏圍邯鄲時,趙向齊國求救。齊國想坐收漁人之利,遲遲不出兵。當魏攻下邯鄲後,齊國才出兵相救。魏雖攻下邯鄲,因長期的戰爭,兵民已疲困,因此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北)大敗魏軍。這就是圍魏救趙典故的來源。
此後,齊魏兩國仍然糾紛不斷,敵對嚴重。魏惠王二十八,魏、趙聯合攻韓國,韓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魏惠王以太子申為將,龐涓為軍師相救,兩軍在馬陵(今山東範縣西南)相遇。龐涓輕敵中孫臏計而大敗。龐涓戰死,太子申被俘,魏十萬大軍被殲滅。這就是馬陵之戰,這次戰爭對魏國是一次十分沉重的打擊,魏國的國力從此走下坡路。
馬陵之戰後,齊、秦、趙乘機從東、西、北三方向魏發動圍攻。《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竹書紀年》載:“二十九年五月,齊田朌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衛鞅,我師敗績。”二十九年指魏惠王二十九年。邯鄲指趙國。魏軍與秦商鞅的戰爭,是魏將公子卬輕信商鞅被騙,致使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