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相王是這時天下一樁重大的曆史政治事件。這既是魏國在桂陵、馬陵之戰後,實力被削弱後,被迫向齊國妥協的一個措施,也是魏國借楚國向齊國報複的一個陰謀。這是一個一箭雙雕的計謀,主要是通過抬高齊王來激怒楚國。因為這樣可以導致楚王必怒,楚必伐齊,消耗兩國軍力的目的。
果然,徐州相王一出,就引起了楚、趙等國的強烈不滿,於是討伐齊國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不過,這種情況下,要討伐齊國,必然要牽扯到多國溝通與結盟活動,至少楚趙兩國要結成聯盟,達成一致方能行動。因此,這一年接下來的時間裏,天下間各國使節來往,縱橫捭闔,折衝尊俎。整個天下間都充斥著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
在這個時代,由於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落後狀態,國家間的一次外交溝通與結盟活動啥的,基本上要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別的不說,這個時代,一個的國君想向另一個國君傳達一個想法,就隻能派使節從這個國家的國都走到另一個國家的國都,然後求見。另一個國家接到使節,首先要安排好他們的住宿,然後安排好國君的工作流程,確定好時間接見並且會談。
會談後,這個國家再派使節,走到原來國家的國都,把會談的結果反饋回去。這個過程,就算一切都很順利,也慢得令人發指。如果會談有什麼分歧,要來往請示,那想要取得成果,時間就會無限期地拖延下去。如果使節在途中發生什麼意外,那就永遠不要想要有什麼結果了,甚至產生什麼嚴重的誤會,也是極其可能的事情。
舉個例子,就是剛剛發生的徐州相王活動,從公元前336年開始溝通安排,到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昭侯等北方諸侯到徐州朝見齊威王,完成這次活動,前後緊鑼密鼓的安排,也花了三年多的時間。這還是這個時代難得的高效率了,可見這個時代外交溝通的效率。
當然,在後世的國家間,也有一件事情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法談攏的,可是那是雙方分歧太大,難以取得一致造成的。而不是溝通效率造成了。
不過,徐州相王後,楚趙等國反應奇速,溝通奇快。因為要教訓剛剛稱王的齊王就要快,慢了當天下人都習慣了齊國國君為齊王時,那就沒什麼意義了。所以楚趙等國根本就沒進行什麼複雜的溝通,那根本不太可能,隻會浪費時間。這次楚國派遣使節到趙國,隻簡單地傳了一句話,意思就是:這魏齊兩國進行徐州相王,太不是東動了。我要出兵教訓齊國了,你幫著牽製一下魏國就成了啊。
趙國接到這句話,也是二話不說,立即就答應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33年,趙國便派兵攻打魏國的黃城,牽製了魏國。同一時間,楚威王為了表示對徐州相王的憤怒,親率大軍,圍攻徐州,打敗了齊將申縛的軍隊。
這時,越王無疆看準時機,決定北伐齊國,橫插一腳,渾水摸魚。這時齊國雖然是東方大國,在齊威王的領導下,政治比較清明,國力也比較強大,但是在國際上十分孤立,與三晉升的矛盾尤其突出。
還早在春秋時,齊國便與占據中原的晉國有過重大的戰略矛盾與衝突,三家分晉後,這矛盾和衝突被三晉繼承了下來。在桂陵、馬陵之戰後,齊國與魏國結下嚴重的血海深仇,雖然出於政治需要,魏國主動服軟,奉齊國為王,做出化解雙方矛盾和衝突的姿態。但十幾萬精稅士兵被殺,國力軍力被嚴重削弱的仇恨豈是輕易能化解的?
所以,魏惠王聽說楚威王圍攻齊國徐州時,他立即笑了,然後派人向齊威王說道:“老大,我知道楚國人來攻打你齊國了,作為小弟,理應出力幫忙的。但是趙人也向我黃城進攻了啊,我亞力山大,騰不出手來啊。反正老大你身強力壯,獨自應對,想必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齊國齊威王君臣當然知道剛剛和自己相王結盟的魏國不會來增援自己。不但魏國不會來救援自己,被自己兩次展施圍魏救趙戰術救下來趙韓兩國,也為會來救援他。因為齊國兩次展施這個戰術時,都是在這兩國國都陷落,方才發兵的。這導致趙韓兩國心裏鬱悶之極,你齊國早點發兵會死麼?
但是表麵上還不得不對齊國做出一幅感激涕零的模樣,畢竟齊國救了他們,他們在損失慘重後,還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好處給齊國。否則下次他們有難,誰還來救?在這種情況下,這趙韓兩國本來心裏就暗自懷恨,齊國倒好,還搞出了徐州相王這一出。這一下,這兩國可就有借口與齊國劃清界限,甚至與楚國結盟攻打齊國了。雖然他們隻是在一邊搖旗呐喊,但是也讓伐齊聯盟看上去聲勢大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