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2

封麵

我們這一代,尤其到了最近幾年,跟在1980-1990年代之間創業的老一輩企業家麵對的社會環境真的不一樣了。現在比較少聽到“做生意”這個詞了,現在叫“創業”,創建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公司,打造自己的產品。做生意、跑項目、找資源這種詞的頻率已經在下降了。上小學、中學時看雜誌報紙聽得比較多的都是以“膽大敢闖”為主要特質的企業家,現在這個詞的使用比例也在下降。

詞語使用的變化足以反映兩個時代商業和商人的不同點,反映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的結果是新的企業出來,企業回歸到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的本質上,創造價值換取好的收入。原來簡單的配置,使得很多行業效率很低,你隻要去做事都會產生效率,所以才會出現“倒飛機”“運玉米”這種比較膽大敢幹的方式,在那個時候,你可以聽很多商人聊天說,我是第一批賣電腦的,你是第一批搞外貿的,當時在某個領域第一批去做的人就會成功。

而現在,我們不可能通過幹那些以前沒人去做,沒人敢做,或者沒人聽說過的事情取得成功,更多的是你要提供不僅是在中國,甚至是在全球都有競爭力的產品服務來打造自己的事業。

我們(這一批1984年前後出生的企業家)受過良好教育,對全球經濟的創新非常了解,知識更新也基本與全球同步,很少像以往的企業家那樣多元化發展,更多還是瞄準自己的核心業務,主要精力在製作產品上,懂產品、懂業務。目前公司日常管理我有做,但不是太多。在新的環境下,隻要你做得好,產品服務有競爭力,自然就會有很多合作,不需要通過跑資源。市場合作已經成為普遍的意識,投遞一封郵件過去,跟對方說明自己的訴求點、合作點,不用一天,甚至幾小時內就會有回應。不像以前做任何事情都說先認識一個人再怎樣,我們這代企業家在跑資源上花的時間不多。

我們用年代來界定一類人的話,這個年代的人必定有一些共同屬性,這些共同屬性不僅體現在成長經曆上,還會通過這些成長經曆影響他現在的某些特質。在80後一代人成長過程中,市場經濟起步,但信息又沒有那麼開放,他們一方麵經曆了社會的、國家的變遷,另一方麵又有機會接觸新的事物新的東西。我屬於比較愛獲取信息,愛折騰的那類人。雖然我不好動,但我主動。

我畢業的時候有一個標準就是要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很多人說我要賺到第一個100萬,一定要通過創業賺大錢,說實話,我對金錢的渴望沒有特別強烈,我對做技術做產品更感興趣。當時隻有一個感覺,要做有意思有挑戰的事,和優秀的人一起做。我總結出一個規律,你跟優秀的人共事,相處得更多,你就進步、提高得更快。經常有人跟我說這個人在校成績不錯,編程不錯,挺優秀的。但真正要做產品要創業,這種優秀就不算優秀了。同樣做一件事情,比大公司做得更好,好很多,這才叫優秀。我更多地跟大我幾歲的人交流,像酷訊網創始人陳華、美團網CEO王興,比我大4到5歲。他們是70末,很多特質跟我更相近一些,關注的事也更接近。更老一代的企業家我接觸得比較少,他們可能更多地關注關係、資源,也有一些異類對新鮮事物更感興趣。如果我們把2000年以後的互聯網當作新經濟的話,他們更多的是用他們運作傳統經濟的思維來麵對這個新經濟時代,這個思維不一定不對,因為他們的行業、企業就是這麼運作的。

移動互聯網的創業一代和互聯網創業一代相比,時間更短,競爭更激烈。因為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是在互聯網之上,相關人才、產業條件都已經更成熟了,不像互聯網興起的時候沒有幾個好的技術人員,資本也不發達,經驗也少。這是一個極好的時代,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產業變化的高潮,很難說高潮的結果是好是壞,但至少會產生很多機會。

我想在移動互聯網興起的過程中做一個對用戶影響更普遍、更有通用價值的東西,我對如何分發更普遍的信息而不是垂直信息更感興趣。我沒有太想入口這個事情,如何幫助用戶更有效地獲取信息,這個事情本身就很值得關注。這源於對產品觀察的不滿足,我用Twitter、飯否、人人網都用得不滿意。比如說在使用社交網絡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人老發一些養貓的照片,玩開心農場,我不感興趣,但他有時候發一些IT評論挺好的。

2009年我意識到機器通過大量學習是可以逼近人在某個領域的判斷力的。看到很多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個性化應用的產品,雖然都不太成功,但挺有意思的。我覺得做超過人類智商的機器係統非常難,人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但是在某一領域達到人的判斷力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