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經理怎樣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1)(1 / 3)

古人雲:“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一個企業若是缺乏競爭的環境,或不敢麵對競爭,或缺乏有效的組織來適應競爭,這個企業必然走向沒落之途。一個有作為的經理麵對競爭,不能煩惱、畏縮、無策,而應當勇於競爭,樂於競爭,善於競爭。

第一節競爭劇烈,萬萬不可鬆懈

市場競爭優勝劣汰

據報載,1996年我國共注銷企業51.92萬戶,注銷的原因縱然有多方麵,但其中多數是在競爭中站不住腳而垮下來的。企業營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甚至會被逆浪打翻。在美國,假定第一年有100個企業,第二年就剩下55個,第三年則剩下33個(當然同時又有許多企業的興起)。在意大利,一年中破產關閉的企業也超過10萬家。

據1994年1月8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沈陽市有家聞名全國的造紙廠,建於1936年,曾是輕工業部銅板紙的銀牌得主,年創利1000餘萬元,是全省的利稅大戶之一。然而,該廠經營不善,管理混亂,企業一落千丈,虧損達數千萬元之多。這個企業被一個小銅網股份公司兼並,3000多名工人不得不自謀生計。

上述例子說明,經理這個角色實在是不尋常的。經理如同兩手端著一大盆滿滿的、沸沸滾滾的開水,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如果稍不留神或疏忽,這盆滾燙的開水就要傾斜甚至失手,其後果難以設想。有的企業經營者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隨心所欲,放蕩不羈,甚至以權謀私,貪贓枉法,這樣的企業怎經受得起競爭的大風大浪,怎能不虧損、倒閉呢!

競爭如同戰爭

“市場如同戰場,競爭如同戰爭”,這是在企業界流行的話題,它說明了企業間競爭的劇烈程度。

瑞士鍾表業已有400年曆史,銷售量一直占世界首位,被譽為“鍾表王國”,在其鼎盛時代,全世界72~90%的手表產於瑞士。然而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卻陷入了危機。據資料表明,鍾表產量從1973年的9600萬塊,滑落到1982年的5300萬塊,這個數僅占世界總產量的9%;外銷量從8200萬塊滑落到3100萬塊,銷售總量退居到世界第三位。原1620家手表公司,剩下870家幸免破產。手表業雇員從1970年的9萬人陡降至1980年的4.7萬人。

這場災難緣於日本石英電子表的衝擊。說來令人惋惜。石英表的雛形本於1967年由一位瑞士工程師所發明,但這項發明在當地吃盡了閉門羹,瑞士鍾表業認為石英電子表不過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精明的日本人卻如獲至寶,他們看到在未來的市場上,需求量最大的肯定是準確而價廉物美的手表。在較短的時間裏,他們利用本國雄厚的電子技術,製造了大批石英電子表。於是這種手表便以潮水般的氣勢衝進瑞士表的傳統市場。1979年日本表的銷售額超過了瑞士,首執世界手表生產之牛耳。

瑞士人很受震動,他們臥薪嚐膽,決心挽回失利的局麵。競爭重點之一是電子表的厚度,先是日本人從傳統的10毫米成功地降至2.5毫米。頑強的瑞士人不甘於做跟蹤之追,而是要捷徑直取。ETA公司一改傳統的工藝,將零部件與表盤、玻璃合為一體,直接嵌入殼體,一舉使表的厚度降到1.98毫米,後又繼續攻關,將全表降到了不足1毫米的厚度。ETA公司的澆鑄技術能精確到1%毫米,並把表的部件從91件簡單化為51件。該公司生產的新牌“瑞表”1983年投放市場,立即風靡世界。1985年瑞士手表出口值增加了12%,總銷售額第一次突破20億美元,超過日本,蕭條氣氛一掃而空,從而又奪回了它的鍾表“王位”的桂冠。

據薑波先生題為《我國名牌麵臨嚴峻的挑戰》文章說,在我國日用消費品的各個行業,正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大戰”。我國彩電年生產能力為2000萬台,1995年生產了1800萬台。預計到本世紀末,市場容量不過為2000萬台。就在每年有200萬台生能力過剩、國內有幾十家彩電廠奄奄一息之際,外國著名家電廠商正加緊通過明暗渠道向中國大舉推銷,“瓜分地盤”。索尼公司投資4.1億美元,跟上海幾家電視機廠合資,完全建成投產後,年產索尼牌彩電300萬台。飛利浦公司在蘇州合資,年產飛利浦彩電近百萬台;三星集團在天津紮根,年產三星牌彩電100萬台;鬆下公司除投資彩管外,還在山東生產鬆下牌彩電。預計幾年後,在中國生產的外國名牌彩電將達到1000萬台,可能會占據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眼下外國彩電在北京已達50%,在上海占72%,在廣州高達96%。有的外國公司揚言:“三年內擠垮長虹。”

第二節經理要積極迎接挑戰

體育健兒手中的金牌,是戰勝許多強手而奪得的。經理應有雄心大誌,率領本企業職工隊伍艱苦奮鬥,不僅要在國內市場競爭中奪取金牌。而且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去奪取世界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