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司馬遹有點懂了,武帝也就不講了,“你師傅的學問是極好的,不然朕也不會同意讓他來做你的師傅,但有一點,你要注意,朕以前雖然沒有跟你說過,但你想必也了解了,朕以後是想讓你來坐這朕這個位子的!”
這時,武帝沒有用平常的稱呼,而是直接用了“朕”,代表著他是以皇帝的身份來說這句話,確實,以前武帝雖說做了各種各樣的暗示,但從來沒有宣之於口,這時突然把話挑明了,怎麼會讓司馬遹不感到驚訝。
不顧司馬遹一臉震驚的樣子,武帝繼續說道,“做為大晉的未來繼承人,你自己心裏要有一杆秤,你自己做什麼想什麼都要自己的衡量方法,你要把自己放在上位者的角度來思考,不要聽你師傅說什麼就是什麼,自己要有自己的主見,就比如這次,劉寔給你啟蒙的孝經,裏麵的經義是好的,有一部份是適合用來治國的,比如對天子,卿大夫,士及庶人的五等孝裏麵都描述的極盡詳細,對於治理天下也是極有用處的,但這諸候章就不能用了!如果按照諸候章裏描述的,隻顧自己的榮華富貴,把國家利益放在後麵,天下諸候人人效仿,不就天下大亂了嗎?”
司馬遹聽著武帝的講解,心裏的疑惑也是明白了,在封建社會,隻有適合治國的經學文章才會得到統治者的追捧,才能盛行其世,才能流傳天下,君不見春秋時有“百家爭鳴”,到現在還能有幾家留傳下來。
武帝可能是講到了興頭上,“孝經在春秋戰國時是大行其道,這是為什三麼,就是因為天下諸候支持它,所以它才能興盛於天下,到了漢朝的武帝時,這劉徹就比較聰明了,重用當時的大儒董仲舒,提出了“三綱五常”論來維護他的統治,知道什麼是“綱五常”吧!”
看著司馬遹搖搖頭,武帝接著講下去,“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此為三綱,還有“仁,義,禮,智,信”此為五常,你可以不用懂這具體是什麼意思,但你要知道這是為了皇帝治理天下製定的,當然,這也是合乎社會禮儀的標準!不然,沒人會信奉它”
司馬遹想到,這什麼三綱五常以前在電視劇裏經常見到,那時沒什麼感覺,現在想來都是有利於當權者的統治的,肯定會受到社會潮流的讚同啊!
頓了一頓,武帝接著道,“扯遠了,沙門,咱們接著講孝經,因為孝經的流傳天下,早已深入人心,由孝之一字把“家”延伸為了“家族”,同族之間有了困難互相幫助,在普通百姓的範圍內當然是好的,出了事情為官府節省人力物力,但直到前漢時,經常有退隱田園的大儒在家鄉開課授學,在當時來講,開啟民智,以利教化,對朝廷也是有著很大的幫助,所以當政者非常支持,而百姓出於知識的渴望,出於搏一個好的出身,紛紛入讀,這樣講你了解吧?”
司馬遹點點頭,當年的劉皇叔不就是逢人就講某家是漢景帝玄孫,中山靖山之後,老師是大名鼎鼎的盧植,當時多少人屁顛屁顛地歸於劉某人的麾下,最有名的糜芳不就是又送軍械糧草,又是送了一個大美人妹妹給了那個老單身漢嗎?可見這一個好的出身在這個士庶分歧嚴重的社會有著很大的作用!
等司馬遹回過思緒,武帝接著道,“那時天下有多少讀不起書的寒門學子都紛紛歸於他們的名下學習經學禮儀,這些人在朝中有人脈關係,在地方上又有了聲望,接著家族中的子弟又出任為官,久而久之,門生故吏遍天下,就形成了一個個的利益團體,比如當年,最有名的就是號稱“四世三公”的弘農楊家,汝南袁家,他們用什麼維持這些個家族,就是一個簡單的孝字和天下的人望,家族子弟對族中長者的孝,學生對老師的孝,都會使得這些這些家族越來越強大,強大到不是整個國家容不下它,就是它容不下整個國家!你看最後,那袁氏不是反了大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