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加冠(1 / 2)

在武帝司馬炎構建的朝廷決策體係中,是世家與宗室互相牽製,中央與地方互相製衡,然後朝廷掌握著占有絕對優勢的禁軍精銳,洛陽一地總共有十幾萬的強大兵力,都是南征北戰,無往而不利的百戰老兵,所以朝廷與皇家的威嚴從來沒有哪一個世家或是權臣敢於冒犯的!

這一點早就深入人心,從當年鄧艾,鍾會伐蜀時欲要謀反卻兵敗身死就可知一二,除了朝臣之外,就算是司馬家的宗室也不敢冒犯,當年武帝執意要把齊王趕出京城,當時鎮守關中的扶風王司馬駿連夜入宮請求他收回成命,武帝還是沒允,當時朝中掀起的風浪比起現如今還要湍急,可是有武帝坐鎮中央,誰也不敢妄動一步!

皇家的威嚴深入人心,對於朝廷的統治是一件大好事,武帝給他的繼承者惠帝和輔佐大臣楊駿留下了一個十分良好的基礎,隻要他們兩個稍微有點能力,這朝廷的統治也能延續下去,隻要撐到司馬遹長大,這朝廷不說開疆拓土,但守成那是綽綽有餘了!

可惜武帝實在高估了楊駿的能力,也不能這樣說,楊駿開始掌握大權時就把汝南王給一腳踢開,雖然引發了朝廷的動蕩,可是卻增加了楊駿輔政大臣的威信,從這一點來說,的確是走了一步好棋,接下來楊駿整收洛陽的兵權,就連朝廷的決策也是大多出於他手,再加上朝中大臣紛紛歸附,可惜楊駿的執政基礎一穩定就開始誌得意滿了!

接下來的時間楊駿就大出昏招,先是貶謫老臣去往東宮,然後又用朝廷的名義給天下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封候,以籠絡人心,這一步非但沒有達到楊駿的目的,反而大失人心!當然也不能說楊駿做得不對,曆史上的掌權者對於朝中的反對派都是打一部分,分離一部份,然後再拉攏一部份,這局勢也就平定了!可是楊駿大封天下卻是有點吃力不討好了!

楊駿手下肯定也有許多跟隨他的舊部,這一部分人看到其他無關的人都能跟著自己這些功臣一起加官晉爵,這心裏能平衡得了嗎?有人會想:好啊!那些家夥什麼事都沒幹,他憑什麼和我一樣封候?那些原本不屬於楊駿派係的官員得了賞會感激嗎?這一點不用懷疑,楊駿的舉動肯定會拉攏一部分人,可是還有一些不屬於楊駿派係的官員隻會悶聲發大財,你的賞爺照拿,可是要爺聽你的話,那就沒門!

可最為關鍵的是楊駿不應該排擠宗室,司馬家的宗室在武帝立國後有意識的不斷扶持,宗室們的權利這些年也在不斷增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手中有兵權,現在天下諸王有幾十位,這其中兵力最少的三等國封王都有1500人的直屬軍隊,至於大國封王更有15000人的直屬軍隊,再加上其他的一些雜七雜八的雜魚,這加起來就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字!所以當年武帝把齊王趕出洛陽後,立即就把汝南王司馬亮調入京城,示意自己無意拿宗室開刀,宗室的權利也沒有絲毫損失,武帝的這一招就做得十分漂亮,諸地的封王也都十分知趣,沒有什麼動靜!

可是這一次楊駿的作法就不同了,他不僅把汝南王司馬亮排擠出了朝廷的權利中樞,甚至也沒有打算讓司馬家的其他王爺們進入朝廷輔政的意思,這一下就把整個司馬家宗室這個龐然大物給觸怒了,本來各地的藩王們都等著汝南王登高一呼,然後大軍一入洛陽,接著就處死楊駿一族,另立輔政人選,這大事就成了!

可是沒想到關鍵時刻汝南王蔫了,盡管宗室們大失所望,隻是沒有了領頭的,他們也隻得繼續沉寂下去,再等機會以圖後事,宗室們沒了領頭羊,大家就知道這汝南王人老成精,靠他是靠不住的,所以大家就把目光轉向了武帝第五子楚王司馬瑋!

晉朝的皇子將來都是要領軍出征或是鎮守一方的,所以武帝對他們的教導也是不遺餘力,年紀稍微長一些的皇子們都會進入洛陽的禁軍中曆練,司馬瑋曾擔任過屯騎校尉的軍職,可能是上麵的兩個哥哥二哥太子司馬衷天生就有些愚笨,三哥司馬柬又體弱多病,所以自幼身強體壯的司馬瑋這心就越發的野了!

司馬瑋的身手勇力都很不錯,在軍營裏也是排得上號的猛將,加上他出身尊貴,在軍營裏是以年少勇銳,法度嚴苛而聞名,朝廷中的大臣大多都聽過他的名號,要不然武帝當初也不會派他去鎮守荊州重地了,這其中司馬瑋的名氣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初武帝死時,朝廷各地的諸王都紛紛趕到洛陽為他送葬,而襄陽離洛陽太遠,武帝下葬時司馬瑋都沒有趕到,因此各地封王中就屬他來得最晚,可是當司馬瑋趕到洛陽的消息傳出去後,那些大大小小的封王們全都跑去東門迎接司馬瑋的到來,不僅僅是諸候們,還有朝廷中的一些大臣,甚至於洛陽的百姓們全都趕去觀看這位少年王爺的風彩,可見司馬瑋此時已是宗室們的眾望所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