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王進京之後的賜宴,就像謝衡描述的那樣,成了某些失意的大臣攻擊東安王司馬繇的最好所在,即可以巴結上汝南王這個初掌大權之人,也可以報得以前的一箭之仇,何樂而不為!而司馬繇的拂袖而去,也表明他沒有準備退讓,就算是汝南王得掌大權,司馬繇也沒把他放在眼裏,自然,他的舉動也就引發了汝南王的不滿!
今夜,不知道有多少朝臣在暗地裏互通消息,然後聯絡各方盟友,準備在明日舉行的朝會上,一舉進攻司馬繇,最好是把他削爵罷官,那就最好了!
司馬繇自然不會怕初至京城的汝南王,要知道此時汝南王不比以前,他才剛進京,還沒有掌握實際權利,掌權的是在兵亂中出力的那些世家大臣與宗室們,尤其是兵權還沒有掌握在汝南王手中,他就更不怕了!
次日一早,太極殿上,汝南王與衛瓘正式開始理政,惠帝高坐於龍床之上,依然不發一言,對他來說,隻不過是以前在朝上指手劃腳的人現在由楊駿換成了汝南王而已!
汝南王與衛瓘兩人可以享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等高規格的待遇,汝南王甚至是可像惠帝一樣,位立於眾臣之前,有一個小小的胡床可坐,以表明他的身份不同於一般朝臣,這個待遇可是以前的楊駿也沒有享受過的!
因此汝南王顯得是那麼的誌得意滿,早朝第一件事就是改元,這是汝南王與他的長史劉準商量之後議定的,以前的年號”永平”是楊駿所定,現在楊駿既死,由汝南王輔政,自然不能再用,所以聖旨一下,馬上就把年號改成了”元康”!
昨夜,汝南王就與劉準把今日要議的事商量好了寫到聖旨上,然後到惠帝那裏蓋了玉璽明發天下,當然,改元隻是第一步!
看到太極殿裏的群臣齊呼”大司馬英明!”時,汝南王就得意地笑了,然後,他從袖中掏出了一份由幕僚擬好,那日在兵亂之夜中立下大功的禁軍將領名單,出聲念道,”楊駿逆賊,在朝中遍樹親黨,任用私人,使得朝中小人成群,賢臣遭逐,繼而擅專權柄,欺壓人主,實在罪莫大焉,幸得朝中賢臣良將共振一心,於大廈將傾之際起兵將此獠誅殺,然有功不臣不可不賞,現封殿中典兵中郎將張昌為關中候,殿中校尉趙南生為...!”
大殿之中陷入了極度的靜寂,隻有汝南王那蒼老的聲音抑揚頓挫,看到汝南王口中念的封賞名單不僅沒完,反而他手中的那封奏折還在翻頁,大殿之中的群臣心裏都在嘀咕開了,這汝南王到底要封賞多少人了?
到最後群臣隻剩駭然了!汝南王念到的名單中除了禁軍的將領之外,還有朝中的大臣,當然也沒少了那夜出力的世家與宗室,有記性好的大臣暗中計數,等到汝南王把這長長的一份封賞名單念完之後,光是封候與封督將之人就達到一千零八十人之多,至於其他的官升一級,爵高兩等之人更是數不勝數!
這一下大臣心裏都極度的詫異,怎麼這一幅畫麵這麼的眼熟啊?哦,當年楊駿初次掌權不也是大封天下,以達到攬獲人心的目的嗎?這汝南王殿下怎麼也學楊駿啊?
司馬遹還是坐於惠帝的右首,那一個屬於他自己的位置,默默地看著下麵或臉色興奮,若淡然,或惱怒,或鐵青,一語不發!興奮的是獲得了封賞,淡然的是事不關己,漠不關心,惱怒地是為什麼其中沒有自己的名字?
至於臉色鐵青的就是東安王司馬繇與楚王司馬瑋了,被封賞的大臣或多或少都有司馬繇有些過節,至於司馬瑋?
禁軍中的將校封賞升遷一般都由其主官所決定,也就是北軍中候與中護軍兩人掌控,現在汝南王明顯是要插手禁軍之中,豈不是拉攏軍中的人心,與他爭奪兵權?
汝南王念完之後,除了最初的霎那寂靜之後,殿上立即有數不清的大臣上前稱讚,”大司馬英明遠播,賞罰分明!”
“住口!”正在這時,一聲厲喝出現在大殿之上,那些拍馬的官員紛紛愕然,出聲的正是禦史中丞傅鹹!
晉朝的禦史製度也是依照前例,禦史台的主官是八公之一的司空,司空職下設有二丞,一為禦史丞,一為禦史中丞,雖然司空手下也有自己的長史,司馬等職,但晉朝時的司空隻是空有其名,沒有實際權利,加上禦史中丞外督州部刺史,內領侍禦史,受公卿奏事和舉劾百官,職權很大(除了司隸校尉所治之地外),所以禦史台的實際首領實為禦史中丞!
現在傅鹹出班喝罵,立時就把那些拍馬的人給嚇住了,要知道得罪了傅鹹就要有被彈劾的覺悟,一旦被禦史彈劾,仕途上就有了汙點,以後別說想晉升,就是罷官免職也是尋常事,而且傅鹹忠直之名,盛於朝野,這些人看到他發怒,都灰溜溜地退回去了!
傅鹹黑著的臉色好了一些,努力使自己的語氣平和一些,”啟稟殿下,這次封賞極為顯盛,自古從未有之,這其中明顯有些人沒有功勞卻得到了賞賜,如此下去,人人都會希望天下發生禍事,以後的禍事就會連綿不絕,上次東安王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現今殿下奉旨輔政,應該整飭朝綱,使之回到正確的途徑上來,使朝廷的賞罰公平公正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