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第一段:“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不正是混元樁之陽和打坐之間陰的轉化麼?丹道太極動中激發氣,混元樁得氣,倘若直接打坐以性功先行,豈不是還要從濁開始澄清?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小無更加確定第二段簡直是入靜的至高法門,自己入靜當中的每個環節都能在第二段中找到,尤其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不正是自己三層入靜法門中次第用到麼?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第三段則是劉誤平時培訓自己的內容,像“宋襄公的仁義”,孔子的“評贖奴隸”,“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小無腦海中回想起劉誤,白玉蟾白爺爺,金師叔,自然門老爺子,鄭衛等前輩這些天在眼前的敦敦教誨,他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前輩們長輩們盡管領域不同,有的從事商界,有的從事丹修,有的從事武道,可是不知為什麼?小無坐下來不停沉思,這些親人們,他們之間仿佛有種共性,他已經多少悟出一些東西來,但朦朦朧朧形不成自己的東西來,但有點可以肯定,這些前輩,長輩都和這麵前的兩本書,似乎有著說不出的聯係和共鳴。
正苦苦思索間,百花和劉可也是睜大眼睛地注視著他爬在桌子上,麵前擺著兩本書,一本《般若心經注解大顛祖師注解》;一本道家《清靜經》,眉頭輕皺,她倆眼神會意,百花吐吐舌頭,意思是笨蛋正在努力思考問題,我們不要打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