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雜記》於1927年由開明書店出版。書中收錄了《避暑會》《月夜之話》《山中的曆日》《苦鴉子》《山市》等9篇遊記散文,是鄭振鐸1926年夏天在莫幹山住了一個月後寫的。
《山中雜記》是一組“山中通信”,記錄了1926年7月至8月間鄭振鐸在莫幹山避暑時的生活片段。這組散文中並沒有景慕自然的理性思考,也沒有孤寂的出世誌向,然而作品中對於遊覽、山中生活的描寫,也反映了一些社會側麵。《三死》反映了人們對生與死的麻木與冷漠,《月夜之話》流露出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山中的曆日》表達出對山中隔世生活的喜愛……
導讀:
莫幹山是民國時期的四大避暑勝地之一,自晚清以來,即有外國傳教士在山中營屋避暑。1928年張靜江收回莫幹山主權以前,山中幾乎像是租界了,到處是洋人的別墅,還有洋人,來自十幾個國家。1926年7月,鄭振鐸到莫幹山避暑,創作了一組散文,本文便是其中一篇。
到處都張掛著避暑會的通告,在莫幹山的嶺下及嶺脊。我們不曉得避暑會是什麼樣的組織,並且不知道以何因緣,他們的通告所占的地位和語氣,似乎都比當地警察局的告示顯得冠冕而且有威權些。他們有一張中文的通告說:
今年本山各工匠擅自加價,每天工資較去年增加了一角。本避暑會董事議決,諸工匠此種行動,殊為不合。本年姑且依照他們所增,定為水木各匠,每天發給工資五角。待明年本會大會時再決定辦法。此布。
莫幹山避暑會(原文大意)
增加工資的風潮,居然由上海蔓延到鄉僻的山中來了,我想。避暑會的力量倒不小,倒可以有權力操縱著全山的政治大權。大約這個會一定是全山的避暑者與警察當局共同組織的,或至少是得到當地政治局的同意而組織的。後來,遇到了幾位在山上有地產,而且年年來避暑的人,如鮑君、丁君,我問他們:
“避暑會近來有什麼新的設備?”
“我不知道。”
“我們是向來不預聞的。”
這使我更加疑詫了。到底這個“莫幹山避暑會”是由誰組織的呢?
“你能把這會的內容告訴我麼?我很願意知道這會裏麵的事。”有一天,我遇見了一位孫君這樣的問他。
“我也不大清楚,都是外國人在那裏主辦的。”
“沒有一個中國人在麼?”
“沒有。”
“為什麼不加人?”
“我也不曉得,不過聽說中國人的避暑者也正想另外組織一個會呢。”
“年年來避暑的,如丁君、鮑君他們都連來了二十多年了,怎樣沒有想到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