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定首輔(一)(1 / 2)

大明朝開國時原先是設有中書省,中書省的最高負責人就是丞相,後來朱元璋為了鏟除李善長等淮右功臣集團,廢除了丞相製度,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防止相權過大之後會威脅到皇權。

到了永樂皇帝上台,繁重的政務,事無巨細,皇帝吃不消了,又弄出一個內閣製度,這個內閣設學士數人,品級不過五品,主要是給皇帝處理政務配備的秘書或者助理,為皇帝提供建議的。

這樣皇帝處理政務就輕鬆多了,大大的方便。

但是內閣的權力很快就慢慢壯大,到了仁宣朝,內閣已然成為朝廷權力中樞,也成了文官集團掌控這個國家權力的機構。

郭怒的建議分明是想讓內閣重新變回它當初誕生之時的職能,隻提供政策建議。

這一下文官們的眼神看郭怒立刻變得銳利起來,完全就跟階級仇人差不多。

孟岩也捏了一把汗,老丈人這是自己把自己推到火上烤了。

但是,還有人比文官集團還要緊張,那就是宦官集團,如果讓郭怒的建議最終得逞。

那麼宦官想要達到幹涉朝政,甚至左右朝政的目的就會徹底化為泡影!

內閣和內廷表麵上是對立的,可不論是內閣還是內廷,離開了對方都玩不轉。

這就是跟明朝皇帝設計的內閣“票擬”跟司禮監代行“批紅”的製度有關了。

當然,就現在這個時候,內閣職權還不如中後期那麼大,但是內閣的權重在仁宣朝得到加強,到了正統朝,因為皇帝年幼,太後輔政,內閣的重要性便凸顯了出來。

太後在政務上又倚重三楊,三楊又是內閣成員,這就讓內閣首輔成為實質上的宰相。

首輔的權勢日重,六部尚書的權勢自然也就下降了,不過這個時候,首輔的位置還不如中後期那麼威權大。

但首輔已經是實質上的宰相,許多職權和職能已經完全跟宰相的職權重合了。

原先內閣大學士,秩不過五品,而且都是秘書性質,即便是才能出眾,沒有資曆,也無法號令百官。

自三楊擔任宰輔,他們又是大學士,又是六部的尚書,資曆、學識威望都有了,這內閣首輔自然成了百官之首,實際上的宰相了。

這宰相之位對文官來說,吸引力可是致命的,能夠做到宰相,那是文臣最高的等級,還有比宰相更大的文官嗎?

這大殿上的文官,有一個算一個,誰不想坐上那個位置?

皇帝圖自己輕鬆,弄出一個內閣票擬製度,但又怕內閣權勢過大,到時候連皇帝也得服從內閣,所以,又弄出一個司禮監”披紅”的製度來。

讓內臣來牽製外臣,這倒是個不錯的招兒,可惜,內臣都是些閹人,大多數沒文化,人沒有文化就已經很可怕了,這太監要是沒了文化,那就更可怕了!

這些人沒了前途,又沒了做男人的樂趣,加上失去自由,性格自然變得跟正常人有些差異。

讓這些人掌握朝政大權,無意是一種兒戲的行為。

老朱家是比較相信血統的,老子英雄,兒子也是好漢,這閹人雖然有缺點,可是優點也很突出呀,聽話,順從,而且不會造反。

太監造反,就是當了皇帝,這江山還能傳下去嗎?

所以,這些人可以放心的用,不識字的,宮裏開識字班,找人叫他們識字,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就不要學了,隻要學習如何效忠皇帝就行了。

權力跟金錢是密不可分的,這太監忽然有了權力,他們對金錢的欲望就釋放開來。

而且有些人在這方麵是極度貪婪和自私,就比如王振自己,在這之前,有人看著,管著,他還不敢太過放肆,可等到他把三楊中的二楊搞掉之後,在等到宮中那位壓著他的張老太後去世,就變得不可一世起來了。

張老太後去世不過三年,他就瘋狂的斂財,大興土木修建府邸和家廟。

他一個太監哪來這麼多錢,還不是收受賄賂和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

矯詔封官這種事情他都敢幹的出來,還有什麼是他不敢幹的,內閣在楊溥手上,對王振雖然有監督的權力,六科也有封駁的權力,可是,誰來出頭呢?

楊溥是看到二楊一個病死來一個被迫辭職,自己若是硬要跟王振對抗,怕是也沒好下場,因此就裝作看不見,任由王振胡來。

王振擅權,並且最終釀成“土木堡”之禍,這跟楊溥這個內閣首輔縱容是分不開的。

當然,也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到楊溥身上,楊溥隻是明哲保身,他看得出來皇帝對王振的信任,內廷中又無人能製衡王振,孫後跟王振的關係又十分親密,錢皇後雖然位尊,可上麵還有一個孫太後,她本人性子又敦厚,恪守後宮不可幹政的祖訓,這才讓王振在內廷迅速做大,以至於皇親貴胄都紛紛巴結,稱之為“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