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東山碉堡群
站在山頂,東望榆次,西瞰太原,山下就是當年閻錫山晉綏軍的軍用機場,山裏還密布著縱橫交錯的地下工事。由於戰略位置重要,在解放太原時,這片碉堡成為阻擋我軍進攻的重要屏障。七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隆隆炮火和震天的廝殺聲已經隨曆史遠去,隻剩下這一尊尊的殘垣斷壁,兀自矗立在群山之間。漫步在山上,總是回想起當年那一幕幕慘烈的戰爭場麵,讓人為那些犧牲在此的無名英雄而唏噓不已。
當年,閻錫山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實現“控製太原周邊全部交通要點及瞰製地形”的戰術目的,在太原修建了大縱深的環形防禦體係。星羅棋布的碉堡,是太原城防工事的一大特點,閻錫山特設了“碉堡建設局”,在留用日本專家的指導下,汲取中外城市設防經驗,專門研究碉堡的修建。到1948年底,太原的“百裏防禦圈”內外聳立起5000餘座碉堡,太原因此號稱是“可抵150萬軍隊”的“碉堡城”,成為當時全國設防最堅固的城市之一。
這些碉堡,無一不是經過精心研究而成,在構築和武器配置上都極盡心計。它們樣式各異,名目繁多,從形狀上有方碉、圓碉、梅花碉、子母碉、人字碉等;從高度上一至五層不等;從規模上有半班碉、班碉、排碉、連碉;從火力配置上,有炮碉、機槍碉;從建築材質上有磚碉、石碉、鋼筋混凝土碉;從布局上有品字形、倒品字形、菱形、梅花形等等。閻錫山還為這些碉堡起上“好漢碉”、“臥虎碉”、“百川碉”等響亮的名字以壯聲勢,甚至還有為他祝壽的“祝壽碉”。為加強彼此之間的聯防,閻軍又以若幹個碉堡共同組成要塞防區。其中,雙塔寺要塞築有2個炮碉、11個主碉和35個副碉;臥虎山要塞共有大小碉堡160多個。
三個火力點一個碉,三個碉堡一座樓。每修建一座碉堡,大約需要40立方米片石和30袋水泥,以及400公斤鋼材。新華社在1949年5月8日的報道中稱,據一位工程師計算,如果將這些修碉堡的水泥用於建設,至少可以蓋20000間洋房,而如果把修碉堡的勞動力投入耕種,至少可以使4000頃荒地變成良田。
閻錫山知道用火海應對人海,卻不知道昔日的“土八路”已經建立起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雙方激戰的結果,老閻的碉堡陣不能挽救他統治山西38年最後覆亡的命運,他的大部分碉堡也在解放軍強大的炮火之下,被炸得粉身碎骨,變成一個個破爛醜惡的水泥怪物散落在各處。
齊團長和沈政委乘座的直升機便降落在了這片遍布碉堡廢墟的山頂之上,借著月光,巡視著這片當年曾經硝煙彌漫的戰場,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的黑褐色的碉堡群靜靜的肅立在這寂靜的山頂之上,仿佛在向人們述說著當年那聲激烈的戰場搏殺。伏看腳下的群山環抱,微涼的晚風輕輕掠過這平靜的山間的林木枝頭,不時的傳來幾聲蟲嗚,卻又顯得此處是格外的幽靜。
兩個人的心情卻是同樣的沉重,就在眼前這片風景秀美的群山之中,卻隱藏了恐怖的嗜血惡魔。每每想起,總叫人不寒而栗。
“報告,追蹤小組來電”通訊兵的聲間打破了齊團長和沈政委的沉默。
齊大無轉過身,接過了通訊兵遞過來的對講器,沉聲說道:“我是齊大元,請講”
“報告團長,追蹤小組在東經112.44、北緯37.52、海拔1283米處發現了一處廢棄已久的隧道,隧道內部情況不明,外間情況複雜,據我推斷靈異體很有可能不是一個,而會更多更多,請求部隊火速提供支援。報告完畢。”對講器裏傳出了張維偉的聲間。
“嗯,我馬上把派部隊趕過去支援,你們要注意隱蔽,更要注意安全。不到萬不得一決對不能輕舉妄動。”齊大無不加思索的說道。
“是”通話結束,齊大員直接用對講機的接通了主戰團指揮部,“我是齊大元,我命令,空軍偵察機及無人戰機火速趕往追蹤小組處,迅速探明追蹤小組發現隧道的具體位置及地理概貌,並對該地點實施嚴密的空中監控。一旦發現靈異體逃逸,立既使用非常規武器予以消滅。同時命令劉參謀火速率領駐紮在武宿機場的海軍陸戰分隊趕往東經112.44、北緯37.52、海拔1283米廢棄隧道,支援追蹤小組。”通話完畢,齊大員將手裏的對講器遞回給了等候在一旁的通訊兵。說道:“命令三營營長徐常在,帶兩個連,沿著東山碉堡群到張氏祠堂一線迅速建立警戒線,以防止靈異體沿著山中密林逃脫。”
“是”通訊後接了命令後,迅速的跑向了碉堡群的另一側。
齊大元下達完命令後,才扭過頭看了看身邊的覺政委說道:“我們也下去看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