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體吃中餐》之“不確定性”
文學評論
作者:靳懷芳 王海燕
基金項目:陝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2010JK322)西北大學校內項目(10NW29)
摘 要:美國華裔女作家吳梅於1998年發表了小說《裸體吃中餐》。小說主要圍繞華裔女大學生羅璧一家展開,講述了普通華裔家庭在美國的生存狀況,通過對一些瑣碎小事的描述,較為全麵地展示了女主人公的家庭關係以及社會關係。與此同時,《裸體吃中餐》也是後現代主義在華裔美國文學中非常重要的體現。小說通篇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件發生,整個文本充滿了非連續性和不確定性,而這也正是後現代主義小說的主要特征,筆者將通過對“不確定性”的研究來更好的理解這部小說。
關鍵詞:《裸體吃中餐》;不確定性;模糊性;非連續性; 隨意性
作者簡介:
靳懷芳(1979-),女,天津市人,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2007-2008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聖瑪麗大學研修,並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王海燕(1980-),女,西安市人,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主要從事翻譯和英美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2
一、不確定性——後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
“後現代主義”一詞的啟用大約是在60年代中期,它首先出現在建築領域,60年代和70年代見證了後現代中堅理論家的崛起,一直到80年代中期後現代主義理論幾乎滲透了所有的科研領域。在美國文論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在《後現代轉折》一書中討論了後現代主義幾點最重要的特征,他認為後現代主義有兩個核心構成原則,即“不確定性”和“內在性”。並指出,不確定性是後現代根本特征之一,這一範疇具有多重衍生性含義,諸如:模糊性、間斷性、異端、多元論、散漫性、解合法化、反諷、斷裂、無聲等等。1(P303)哈桑把不確定性放在了第一位,認為不確定性是後現代主義根本特征之一,並說,這種“不確定性卻幾乎滲透我們的行動和思想,它構成我們的世界。”2(P157)正是不確定性揭示出後現代精神品格。
王嶽川在《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裏同時指出:後現代文學寫作是一種多元的、不確立的、模糊性的寫作。並且對後現代的寫作模式的特點進行了總結,認為“後現代小說形象的不確定性,使得每一句話都沒有固定的標準,後一句話推翻前一句話,後一個行動否定前一個行動,形成一種不可名狀的自我消解狀態。敘事者搖擺於不可調和的欲望之間。小說又像虛構又像是事實,又像是一個人又像兩個人,甚至人物性別模棱兩可,又像男人又像女人。這種似是而非,或此或彼的人物形象,使任何想確定準確意義的企圖都完全落空。”1(P318)小說《裸體吃中餐》(以下簡稱《裸》)的文本內容在很多方麵體現出了模糊性、非連續性、隨意性等後現代主義不確定性寫作原則。
二、模糊、不確定的愛情
從故事情節上講,《裸》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雖然它具有一般華裔文學作品的主題特征,即揭示主人公和父輩之間的矛盾關係,但是書中沒有一個全能的敘述者能揭示人物所想,這使得讀者無法確定每一件事情的所指。小說中,女主人公羅璧和男友尼克的關係就好像飄在風中,搖擺不定。當媽媽問起的時候,她會說尼克隻是個“普通朋友”。3(P55)小說中也用了很多篇幅來描寫羅璧對同性的感受。比如在第11章,羅璧在尼克的家門口回憶起和她一同上西班牙語課的女同學,她們彼此有好感,卻沒有勇氣親吻。在第23章,作者也描寫到在朋友米蘭達的派對上,羅璧遇到了一個叫H的女孩,她摸了H的手,並突然意識到也許和尼克在一起是個錯誤。到了下一章就寫到羅璧和尼克的這段戀情最終以羅璧的單方麵分手而結束。而這個結束並沒有讓讀者如釋重負,因為書中並沒有申明她和尼克分手的原因,是羅璧不愛尼克了嗎?是因為她的同性傾向嗎?還是僅僅如她對媽媽所抱怨的“尼克不懂得吃”這個理由?讀者無從知曉。但是全書也沒有關於羅璧愛上任何一個女性的描寫,讀者也無法確定她是否真的是同性戀,正如女同性戀本身“比男同性戀更寬泛模糊,更不易琢磨,不願言說”一樣。4(P77)雖然在性取向這一點上羅璧或者作者本人都沒有明說,但是讀者很容易可以看出女性之愛對羅璧愛情觀的影響。而這種女性之愛也包括她對媽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