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較:莎士比亞與曹禺的悲劇女性觀(1 / 2)

比較:莎士比亞與曹禺的悲劇女性觀

文學評論

作者:王詠君

摘 要:《哈姆雷特》和《雷雨》都是流傳不朽的名劇。本文試圖通過比較這兩部戲劇中的女性人物,來揭示莎士比亞和曹禺的悲劇女性觀的異同,從而加深讀者對“性別悲劇”的解讀。

關鍵詞:莎士比亞;曹禺;《哈姆雷特》;《雷雨》;悲劇女性觀

作者簡介:姓名 王詠君,女(1988.5.30-),籍貫 :河北省衡水市,單位 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1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2

引言:

眾所周知,世界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尤以《哈姆雷特》傳播度最廣,而曹禺也是“五四”以來中國戲劇史上的一位豐碑式人物,其悲劇創作也十分精湛,所著四大劇作之一《雷雨》也一直活躍在國內外的舞台上。同為戲劇大師,定有共通之處。曹禺年輕時讀過很多莎翁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尤其是戲劇情節的複雜性,曹禺受其影響頗深。莎翁的戲劇被稱為“詩劇”,而田本相在《曹禺評傳》中指出曹禺劇作具有“詩化現實主義”特征。還有,他們都經常出演自己的作品,對劇中人物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並且他們都擅長刻畫人物,尤以女性人物形象為勝。在其37部戲劇中,莎翁成功塑造了128位女性形象,而曹禺被稱為塑造女性形象的“聖手”。本文以《哈姆雷特》和《雷雨》兩部傑出悲劇為例,對比研究一下莎翁和曹禺在戲劇創作中所體現出的各自的女性觀,借此加深讀者對“性別悲劇”的解讀。

一、綜談:莎士比亞和曹禺的女性形象塑造

談及莎翁的女性觀,普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莎翁筆下的眾多女性性格各異,準確反映了女性的生命本質,顯現了其開明的人文主義關懷;另一種則認為莎翁筆下的社會是一個典型的男性中心社會,“莎士比亞的男性身份使他不可避免地誤解、歪曲女性人物與當時父權社會對婦女的態度相一致……‘天使’與‘魔鬼’的類型在莎翁劇作中仍具有代表性。”1這兩種觀點體現了莎翁矛盾的女性觀。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學巨匠,其受人文主義的影響,具有進步性,然而在高度男權的社會背景下,又作為一位男性作家,他無法做到轉換性別身份去深入體驗女性的內心世界,即使他創作出了一些進步女性形象,她們也是通過喬裝成男性出場的。

而在中國戲劇史上,曹禺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最負盛名。其塑造的女性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傳統文化型的女性,如侍萍,四鳳,愫芳等;另一類則屬於傳統文化下的異類女性,如繁漪,陳白露等。但曹禺是一位能真正站在女性的立場上,注重展示女性內在的思想情感,深切關注女性的命運的劇作家。曹禺認為,“一切戲劇都離不開寫人物,而我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靈魂、人的心理、人的隱秘、內心世界的細微感情寫出來。”2受“五四”時期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的影響,曹禺對當時男權壓製下的女性群體給予深刻的人文關懷,真正符合了“立人”戲劇的標準。在創作女性人物時,他為其傾注了特殊的生命體驗,對女性生存價值及其悲劇命運做了深入地思考。

與莎翁不同的是,曹禺在戲劇中沒有簡單的對女性作“天使”和“妖孽”的二元對立之分,女性形象大都在生活中“確有其人”。3下麵我們通過對比分析二人最傑出的悲劇代表作《哈姆雷特》和《雷雨》中的女性人物來形象地體會莎翁和曹禺不同的悲劇女性觀。

二、對比解讀:《哈姆雷特》和《雷雨》中的女性形象

在《哈姆雷特》中,莎翁最主要的目的是創造出一個閃著人文光輝的英雄形象——哈姆雷特王子,劇中男性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和哈姆雷特有關的兩位主要女性角色,即一國之後葛特魯德和大臣之女奧菲利婭,雖然她們社會地位崇高,但卻受到夫權和父權的極度壓迫。她們如一種附屬品,其作用則是為了成就哈姆雷特這一不朽文學形象。盡管如此,這兩位女性並未被忽略,近年來,相關評論層出不窮。然而在《雷雨》中,表麵看來,男性角色如周樸園、周萍在劇中處於主導地位,其餘所有女性的命運如侍萍、四鳳、繁漪都圍繞著他們來展開,事實上,這部戲劇真正關注的是女性的悲劇命運。曹禺細致剖析了其女性角色的內心世界,並賦予她們話語權,讓其有機會聲討這些殘酷無情的男人們,來抒發內心被壓抑的苦痛,進一步揭示在其所處社會她們的生存乃至精神的困境。下麵通過具體地對比分析,我們來看一下兩位大師是如何塑造“妖魔”與“天使”這兩類女性形象的。

1、“妖魔”:葛特魯德和繁漪

葛特魯德和繁漪這兩位女性,做出了不被世人所容的行為——亂倫,因此,堪比“妖魔”。但是莎翁和曹禺對其卻有不同的理解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