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國際漢語教師扮演的社會角色及必備的能力素質
教育論叢
作者:石瀟
摘 要:漢語作為外語的學習及習得過程是一種心理活動,因此要想開展成功的漢語教學,就必須了解心理學對於漢語教學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必須研究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心理過程與規律以及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心理因素與規律、學習者和教育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所出現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漢語作為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以及心理活動規律的學科,屬於外語教學心理學範疇,是一門學科心理學。本文接下來將著重從國際漢語教師的社會角色、能力素質兩個方麵來探討教師心理。
關鍵詞:漢語;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一、國際漢語教師角色
國際漢語教師由於其工作的特殊性,除了具有一般教育工作者身上所具有的社會角色以外,還擁有自身因工作環境、語言環境、承擔的使命等帶來的一些由社會所賦予他們的特殊角色。筆者認為國際漢語教師基本的職業角色應當是語言和學習的示範者、漢語學習的指導者和激勵者、教學的研究者、跨文化交際者和傳播者。
(一)語言和學習的示範者
這種示範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是語言的示範;其二是語言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因素的示範。從語言示範方麵來說,教師應做到發音吐字“字正腔圓”,因為語音麵貌是一個人語言能力的“門戶”,教師理應教給學生標準、純正的發音;遣詞造句應做到準確規範,符合漢語表達方式;語義表達清楚明晰;語段表述遵循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其二,對於漢語語言中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因素,教師應著重從詞彙、語法、語義以及語用四個方麵進行闡述和講解,特別應重視在語言交際中所涉及的語用文化的示範性。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語言表達來對漢語文化作出示範。比如:老師見到學生時,用“你吃飯了嗎?”“你去哪兒?”來和學生打招呼,讓學生明白這種問候方式並不是像一些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理解的那樣,是想要請你吃飯或是想打聽你的隱私,而僅僅是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而已。
(二)漢語學習的指導者和激勵者
就國際漢語教師而言,一方麵教師要通過講解把漢語語言知識傳授給學生,通過對學生進行各種技能的訓練,培養其漢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麵,教師也應該在給學生講明漢語各個語言要素特點的基礎上,教給學生針對漢語學習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及策略;第三,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四,教師身處異國,為了能夠盡早地融入到當地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需要學習當地語言,那麼教師可在學生麵前樹立一個努力學習當地語言的形象,在和學生共享學習異國語言的樂趣的同時,這種行為對學生來說本身也是一種激勵。
(三)跨文化交際者
教師必須具備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要在異國他鄉生活,首先應該嚐試著做到“入鄉隨俗”、“落地生根”,尊重別國的風俗習慣,不能抱有一種“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在遇到當地文化和自身文化發生衝突的情況下,要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去接受,而不是使自己陷入“孤立”的狀態。但在教學的時候,教師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言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更是作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導者,那就應該讓學生試著理解和接受中國的語言及文化,學會運用漢語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模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但也要避免出現以本國文化為中心的狹隘的民族保護主義,盲目誇大本國文化的優越性,抨擊異國文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