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核心競爭力的高職院校學生幹部能力培養途徑(1 / 3)

基於核心競爭力的高職院校學生幹部能力培養途徑

教育論叢

作者:李平 張呈宇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0年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於核心競爭力的高校學生幹部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0SK16)階段研究成果。

摘 要: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擁有競爭對手無法模仿和複製的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反思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及其綜合運用。高職院校學生幹部在核心競爭力方麵存在著適應力不強、可持續發展力較差、人文精神素養欠缺等不足,需要學生幹部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努力,共同培養。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學生幹部能力

作者簡介:

李平(1973-),男,土家族,重慶石柱人,重慶財經職業學院思想政治課教學部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職業教育理論,教育評價。

張呈宇(1982-),女,重慶璧山人,重慶財經職業學院應用設計係講師,碩士。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2

一、核心競爭力的本質

核心競爭力作為一個概念,最早出現在由美國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國學者哈默爾(GaryHamel)在1990年《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是指以企業的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戰略決策、生產製造、市場營銷、組織管理等進行整合而使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是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建立與發展起來的一種資產與知識的互補係統。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並保持不敗之地,需要具有競爭對手無法模仿和複製的、具有持續競爭力的優勢與潛力,這種優勢與潛力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認為,公司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內部集體學習的能力,尤其是關於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整合多種技術的能力。通過20多年的發展,核心競爭力的概念逐漸豐富完善,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並作為實施長遠規劃的重要依據,並被運用到更廣泛的領域,比如教育。

二、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所謂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就是大學生麵對激烈的就業市場,需要展示與眾不同的能力以贏得工作機會,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的比較優勢,擁有競爭對手無法模仿與複製的能力。但是,它並不是個人各種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將大學生自身各個方麵的能力進行優化配置並加以整合後所體現出的綜合優勢,是支撐大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中積極地把握主動權,在競爭中取勝的唯一源泉。具體而言,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包括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反思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及其綜合運用。

專業能力是大學生所能勝任的業務能力,是高職院校學生賴以生存的主要能力。當然,專業能力還不是核心競爭力,隻有把專業變成業務和技術上的特長,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穩腳跟。實踐能力指動手能力,是理論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對高職學生而言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作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職學生,隻有在實踐能力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真正體現其核心競爭力。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認知途徑和思維探索步驟的能力,麵對複雜的競爭局麵,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往往是問題解決能力的高低。反思能力是對自己的決策、行為、方法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調整的能力。人生需要反思,大學生也隻有不斷反思才能快速成長。現代社會要求每個人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在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過程中,持續學習能力成為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