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模態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評估體係的構建(1 / 2)

多模態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評估體係的構建

教育論叢

作者:李菁菁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2009B291];通化師範學院教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JY2012087]。

摘 要:依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和分級教學的特點,結合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探討了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它們的合力對多模態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評估體係構建的作用;構建了“學生自評”、“學生他評”、“師生互評”的多維分級教學評估體係。

關鍵詞:多模態網絡環境;分級教學;評估體係

作者簡介:李菁菁(1982- ),女,吉林省通化市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功能語言學,語篇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01

一、評估體係構建的依據

1.1 政策依據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評估分別提出了具體要求:各高校應根據本校辦學目標、教學資源和學生的語言基礎等實際情況,建立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課程體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麵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

這為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同時也為基於多模態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評估體係的構建提供了政策依據。

1.2 理論依據

評估,是一種教學手段,分為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形成性評估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是對教學各個環節進行的檢測和監控。終結性評估又稱“事後評估”,指在某一階段的教學結束後,為全麵鑒定整個教學效果而進行的評估。形成性評估進行得相對頻繁,側重於鑒定前期教學活動的達標情況(如,單元測驗);終結性評估進行得次數較少,注重考查某門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如,期末考試)。

評估對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有正麵的反撥作用。教師,通過評估,能夠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觀察、評估和反思,了解學生的學習技能和學習態度的形成階段,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相對地,學生也能夠通過評估,監控和記錄自己的學習進程,確立學習目標、製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最終獲得從“學會”到“會學”的自主學習能力。評估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反撥作用是構建多模態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評估體係的理論依據。

二、評估體係的構建

英語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知識建構過程,學習者是知識構建過程的主體。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需要綜合考量學生的英語學習起點、英語學習階段等因素,利用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正麵的反撥作用,設計和組織有效的評估體係,指導學生將自評和互評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對語言學習的進程(學習態度、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學習計劃等)進行及時地反思和調整。

2.1“學生自評”評估體係的構建

“學生自評”是指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對於自己學習效果的監控和對學習成就的評估。Sluijsmans認為自評是一種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反思自己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估方式[3]。新學期初,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各學習小組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自己在多模態的網絡環境(紙質教材、多媒體課件、音頻視頻資料、網絡學習平台)下的英語學習進行形成性評估。比如,依據每個單元的詞彙、語法、閱讀技巧、寫作等教學重點為評估要素設計“自評反饋表”,讓學生在每個單元學習結束後反饋,並交由學習小組的組長梳理意見,教師在學期的期中和期末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