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載常青《寶蓮燈》(1 / 2)

五十載常青《寶蓮燈》

藝術研究

作者:齊海麗

摘 要:河北梆子《寶蓮燈》創作演出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今已經演出了1400餘場。五十多年的演出中,曾多次進京,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轟動京城。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2012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神話劇《寶蓮燈》,獲得國家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使得五十多年常演的河北梆子《寶蓮燈》迸發出青春,為這部經典之作賦予了新的魅力,讓深得厚愛的觀眾獲得了欣喜,給河北梆子藝術家帶來了鼓舞和力量。這項殊榮不僅是國家推出優秀藝術作品的具體體現,同時為河北優秀作品的創作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較大的影響。

河北梆子《寶蓮燈》創作演出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今已經演出了1400餘場。五十多年的演出中,曾多次進京,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轟動京城。70年代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舞台藝術片,80年代走出國門赴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紅遍東南亞。這部戲演遍燕趙城鄉農村,紅遍全國大江南北。這部戲的不僅久演不衰,也是河北梆子劇院的看家戲和精品劇目。

劇院的戲曲藝術家們在當初創排《寶蓮燈》這部戲中,沒有墨守成規,而是積極探索新的表演形式,並借鑒其他姊妹藝術的表現手法。在唱腔上,既保留了傳統又有新的變化;舞美上,進行了大膽的嚐試、突破;表演上,力求傳神、出彩。文武薈萃,漂亮震撼。當初曾派除了演職員專門到江西學贛劇的唱腔和表演,在音樂表現上設置了傳統戲劇所沒有的插曲、唱腔與合唱二部輪唱、幕後領唱等新形式。在《寶蓮燈》中扮演劉彥昌的田春鳥說,“《寶蓮燈》排成後,大家很興奮,都覺得這個新戲讓人耳目一新”。

一九六0年十月,河北梆子《寶蓮燈》作為河北省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完成演出任務返回路過上海的時候,劇院有意在上海演出幾場,由於上海與河北所處的南北地域的欣賞差異,對河北梆子能否演好持有顧慮,要求先演一場看看情況再定,在河北梆子《寶蓮燈》中扮演三聖母的齊花坦回憶當時的情景說,“馬上要開戲了,大家心裏還沒底,非常緊張。墊場戲是張誌奎的《擋馬》,整個劇場裏靜悄悄的,讓人心裏發毛。《寶蓮燈》演出開始了,劇場裏還是靜悄悄的,但演出一結束,整個劇場裏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幾次謝幕,癡迷的觀眾紛紛湧到台前,呐喊聲響成一片。結果,我們一氣兒在上海演出了20多天,場場爆滿,很多人想看卻買不上票。”《寶蓮燈》一炮而紅後,劇團應邀到北京、南京、武漢、鄭州等地公演。此後,劇團又多次進京演出,並受到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

多少年來,河北梆子《寶蓮燈》一直成為河北梆子劇院的保留劇目,全國許多兄弟劇種也都先後學演過這個劇目,河北省藝術學校還將此劇作為教學劇目,為戲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藝術人才,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所屬各個時期的演出團都上演這出戲,成了各團的看家戲和經常上演的市場戲,每到一地演出,河北梆子《寶蓮燈》都是必演劇目,而且必會受到當地觀眾的青睞。觀眾反映,這個戲故事生動,唱腔味足優美,武打精彩,尤其喜歡這個戲的舞蹈。記得每次上演這個劇目第一場時,在“仙山層疊聳九天,暮鍾朝罄漾雲端”的歌唱聲中,眾仙女行雲流水般的跑圓場,在加上翻飛飄柔的芸肘翩翩起舞,觀眾會馬上報以熱烈的掌聲。在農村演出時,受條件局限的舞台上雖然沒有仙山聳立的布景,也沒有幹冰之類的雲霧襯托,但讓觀眾立刻從舞蹈中感覺到了鍾罄清和,雲霧飄渺的仙山景象。事實上,這個戲的舞蹈之所以為老百姓接受,首先在於它是戲曲化的,寫意性的,即烘托了氣氛,又突出了劇情人物,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