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語言語境對跨文化交際中話語理解的影響(1 / 2)

非語言語境對跨文化交際中話語理解的影響

語言研究

作者:蘭蘭

摘 要:本文從跨文化交際中話語理解的誤區入手,著重在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兩個方麵研究了非語言語境對話語理解的影響,從而肯定了非語言語境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非語言語境;話語理解;影響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一.非語言語境概況

語境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來的。在本文我們要研究的是非語言語境對跨文化交際中話語理解的影響。我們所說的非語言性語境指的就是交流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際目的、交際方式、交際內容所涉及的對象以及各種與話語結構同時出現的非語言符號(如姿勢、手勢)等。在我們的交際中雖然以對話為主,但是有了非語言語境的影響,隨時會改變話語理解的方向,甚至會改變說話人和聽話者之間的關係和態度。所以為了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達到完滿的交際成功效果,隻有在適當的非語言語境中,才能使得對話雙方交際的順利進行。

二.跨文化交際中話語理解的誤區

語境是人們進行交際活動的場所和舞台背景,不同的語境規定了交際的不同類型和方式,所以語境對話語的語義和語體風格等都有較大的影響和製約作用。因此,要將交際和其所依賴的語境聯係起來,從社會文化的多角度、多層麵地考察研究語言及其運用。而在沒有關注非語言語境時,我們都出現很多的理解誤區,因此我們在非語言語境的各個方麵進行調查和研究得出以下的結論:

1.由環境引起的理解誤區

這裏的環境就是指我們在交際過程中的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地位等因素。在沒有這些因素的基礎上進行交際很容易造成歧義,從而阻止對話正確發展方向。例如“明天上午八點我去上課”。同一句話但是由於對象、時間等不同所表達的語義就不盡相同。如這句話出自於老師和學生之口,那麼學生說的就意味著他要去上課;而如果說話者身份是老師,那麼他的意思就是去給學生講課,這樣同一句話就產生了兩個結果。但如果在對話中不注意這些細節,那麼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從而引導下麵的對話無法順利進行。

2.由文化背景引起的理解誤區

文化背景是所有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最需要重視的一個部分。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們經常會在一個話題上產生分歧,或是不能理解話語背後的真正含義。例如有人在美國聽到一個工人說:“Today the eagle flies。”根據字麵理解,我們會認為今天老鷹飛起來了。但根據文化背景的指引,我們會了解出原來這句話裏的“the eagle”是指美鈔,因為美鈔票麵上有鷹的圖案,就如同我們中國人把麵值拾元的人民幣稱作“大團結”一樣。因此美國工人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今天是發薪的日子了!”這樣的話如果我們沒有任何的文化背景就很難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了。

三.非語言語境對跨文化交際中話語理解的影響

非語言語境對我們的話語理解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因而我們必須要明確它在我們整個對話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它對話語理解的影響,在這裏我們將非語言語境分成兩個方麵進行研究其對話語理解的影響,即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兩個方麵。因為這兩個方麵是主導非語言語境對跨文化話語理解中的主線,也是引導我們得到正確理解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