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針對青少年犯罪(1 / 2)

淺談針對青少年犯罪

德育研究

作者:吳蘭

摘 要:青少年一代肩負著國家強盛、民族興旺、社會進步的責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軍和後備軍,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但是,近些年青少年違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作案手段殘忍、不計後果,已經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關注,預防青少年犯罪需要社會各方麵的共同努力,而學校德育教育將占領教育的重要陣地。

關鍵詞:法侓 ;心理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1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有這樣的定義: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係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更注重培養道德的意識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質。製定教育方法要以教育對象為前提,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方法。而作為今天我們麵對的是1990以後出生的學生,所以我認為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加以改進,從研究他們的思維方式入手了解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活動規侓,在此基礎上針對他們的特點進行引導並實施教育才是正確的方法。過去的經驗固然重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的生長環境客觀上也發生了改變,因此我們必須給老的方法注入新的血液。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如今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關注。在我國也不例外,特別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青少年犯罪是我們當務之急應解決的頭等大事。

(一)自身原因

青少年抵禦外界能力差,常將社會上正麵的東西看成是反麵的,而反麵的則看成是自己追捧的。青少年的法律知識匱乏,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刺激,很容易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則是人生的第一堂課。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主要有幾種情況:一是,教育方法失當,出現了問題;二是,子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父母因為沒有從早期入手疏於管教;三是,父母對子女喪失信心放任自流;四是,父母離異,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有24%屬於家庭殘缺,孩子無人管教,使之浪跡社會;五是,父母的自身行為不端正從而影響孩子;六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過少,隻是指出孩子的缺點從不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內心,從而使孩子感覺到很無助。

(三)社會的原因

社會的不良影響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容忽視。就讓現在人們說的“黃色”、“灰色”、“黑色”三色汙染對學生危害頗大。

1、文化市場的“黃色”汙染。

低級、庸俗的文化侵害、腐蝕人們的靈魂。目前,在文化市場,圖書報刊、音像製品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殘暴力等不健康的內容。網吧的不規則管理對青少年也帶來了很大的傷害,癡迷於網絡,自己營造這理想的、想象中的社會,往往是學生脫離了現實的社會生活。

2、腐敗現象的“灰色”汙染。

腐敗現象對下一代的影響亦不可等閑視之。以權謀私、貪汙受賄和走後門拉關係,是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他們受家庭環境的影響,相信“權大於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勢力而違法犯罪,有些是為所欲為,肆無忌憚。

3、黑社會性質暴力犯罪的“黑色汙染”

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涉黑案件”越來越多。一些比較具體的宣傳報道,雖然有正麵的法製教育的作用,但過於細致的宣揚和描寫,是一些青少年紛紛模仿,講“哥們義氣”,跪拜結盟,打打殺殺,危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