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用運河遺產,推動淮安旅遊開發(1 / 2)

利用運河遺產,推動淮安旅遊開發

文化論壇

作者:曹慧敏

注:本課題為2012年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項目編號:2012JSSPITP2496

摘 要:從淮安城貫穿而過的大運河,在漫長的歲月中積澱下深厚的運河文化,豐富的運河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淮安文化中最為閃光的部分,也是淮安大文化建設中寶貴的財富。以運河文化遺產為突破口,可以極大地促進淮安旅遊業的發展,繁榮淮安文化。本文旨在分析淮安在利用運河遺產推動旅遊景點開發方麵的現實情況,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實施策略,以彌補此方麵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運河遺產;旅遊開發;現狀;策略

作者簡介:

曹慧敏(1991-),女,江蘇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大三在讀學生,漢語言文學專業。

周薇(1964-),女,江蘇淮陰師範學院中文係教授,文學博士,方向為文藝學。為本文指導老師。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流程最長、並且仍在使用的人工河流,淮安是大運河沿線一座重要的曆史文化名城,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開始,淮安就和運河相伴相生,且一直為運河要津。從淮安城貫穿而過的大運河,在漫長的歲月中積澱下深厚的運河文化,豐富的運河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淮安文化中最為閃光的部分,也是淮安大文化建設中寶貴的財富。利用運河遺產建設淮安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使淮安文化建設因具有深厚的運河曆史底蘊而大氣非凡,能使淮安城市文化因有了運河主題而形成獨特的地方色彩,能使淮安因優先其他運河城市做大運河文化而具有全國和世界影響力。

就淮安旅遊開發而言,思考如何以運河文化遺產為突破口,促進淮安旅遊業發展,提升知名度,也是淮安人目前應做之事。

淮安市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是周恩來總理的故鄉。區內名人、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淮安四區(清河、清浦、楚州、淮陰)、四縣(漣水、金湖、洪澤、盱眙)共計68處景點。以人文景係曆史遺產景類為主,並有相當一部分的自然景係,現代人文吸引物也占一定比例。“十一五”以來,淮安開發大旅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全市旅遊經濟一直保持年均28%的速度增長,增幅居全省前列。實施“開發大旅遊”以來,旅遊經濟更是裂變式發展。2010年,全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達1159萬人次,比“十五”末增長110%;實現旅遊總收入122億元,比“十五”末增長243%。

但作為一座曆史文化古城,淮安的旅遊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一個城市的魅力,在於城市建設要發掘曆史文化積澱,形成自己獨有的個性和特色。淮安應該充分利用淮安段運河特有的文化魅力構建屬於淮安自己的城市名片,進一步發掘和開發淮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文化旅遊資源。

淮安段運河具有典型的蘇北水鄉古鎮風貌,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眾多民居古建築展示了蘇北民間、民俗文化,串聯了碼頭古鎮、清江浦、河下古鎮、楚州古城,見證著淮安曆史的變遷,漕運文化濃厚,乘舟穿橋過市,別有風味。淮安是從水上繁榮起來的城市,是以京杭大運河、淮河、洪澤湖為依托的“水上漂浮著的城市”。以水為載體形成了淮安地區獨特的人文景觀,運河對淮安有著深遠的影響。以運河水運為主體,出現了漕運文化、河運文化、鹽運文化。淮安是由名人文化、運河文化、漕運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多種文化融合而成。文化是提升旅遊素質、提高旅遊檔次的主要內容,也是新世紀旅遊競爭的新手段,挖掘當地文化遺產,開發新的文化旅遊產品是世界旅遊發展的潮流之一。運河漕運文化應作為今後淮安文化旅遊產品係列開發的一大主題品牌。利用運河遺產發展淮安的旅遊事業具有很大的潛在價值。但就目前淮安與運河相關的旅遊景點開發情況來看,成績並不喜人。

淮安旅遊項目少、線路少、景點小,缺少規模和品牌,遊客停留時間短。現有的一些旅遊產品主題尚沒有得到遊客的普遍認可,旅遊景點分散,缺乏整體的形象推廣。淮安市區古運河有清江閘、若飛橋、文廟、清真寺等古跡,但是河中垃圾遍布,汙染嚴重,漂浮著紅色富氧化物質層,大煞風景。周恩來童年讀書處麵對古運河,也同樣有工廠對其自然環境造成汙染。裏運河上淮鋼大橋兩邊,分布著石化、鋼鐵、化肥、橡膠等工礦企業,造成了煙塵噪音汙染。可見,環境汙染,水文化遭受破壞等問題同樣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