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集成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一條重要規律(1 / 3)

集成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一條重要規律

文化論壇

作者:楊建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已有的理論成果和智慧的基礎上集成創新的過程。集成創新即指已有的理論成果和智慧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用新的理論表達形式加以概括和集中。它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一條內在規律,亦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實踐的一條重要路徑。

關鍵詞:集成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規律

作者簡介:楊建(1982-),男,山東臨沂人,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6--02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曆史時期,都無時無刻不進行著理論的創新實踐。集成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一條內在規律,亦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實踐的一條重要路徑。在理論創新實踐中,我們要善於把握集成創新這一重要內在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並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活動。

一、集成創新是與集體創新、借鑒創新相區別概念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語境下,集成創新是指已有的理論成果和智慧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用新的理論表達形式加以概括和集中。它更加側重於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集中智慧、開拓創新。從空間上而言,它規定著中國共產黨人要善於集中人民的智慧,全黨的智慧,社會的智慧和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智慧;就時間上來說,它規定著中國共產黨人不光要立足現實,更重要的是放眼過去、著眼未來,然後用新的理論表達形式加以概括和總結。因而,集成創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時間性和空間性的高度統一。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的實踐中,都不乏集成創新的精神。

集體創新是指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過程中集體實踐、集體檢驗、集體發展和集體貢獻,進而達到理論創新的目的。其理論特色不是強調某個人的行為,而是集體的產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借鑒創新,規定著我們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實踐中要善於借鑒國外一切有益的理論成果,並堅持將其與中國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從而有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實踐。相較而言,本文所要闡釋的集中創新在範圍上更加寬泛,在材料上更為豐富,它內含著借鑒創新的思想因子,但又是同集體創新、借鑒創新相區別的概念。

二、集成創新規律的思想源泉與維度構建

(一)善於集成人民智慧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社會發展的曆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曆史,而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方式的主體,是社會曆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承認曆史上傑出人物的重要作用,但認為在創造曆史的過程中,隻有人民群眾才是曆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理論創新的主體,也是科學理論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源泉。正如毛澤東所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1在社會主義製度下,人民群眾第一次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他們創造曆史的作用也將得到了空前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