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50周年而作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摘自*《采桑子·重陽》
陝西人民出版社在新時代的大潮中,牢牢把握主旋律,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黨的出版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自己雖然離休多年,但心仍係出版社,“一榮俱榮,”感到格外高興!時值50華誕,自己懷著喜悅興奮之情,表示衷心地祝賀!
我是1956年11月調到出版社,分配在文藝讀物編輯室(當時叫三編室,即後來文藝部的前身,也可以說是現在太白文藝出版社的前身),直至1988年離休,在這裏度過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因此,和出版社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回首往事(往事並不如煙),絲絲縷縷,感慨良多,“剪不斷,理還亂”,不知該說什麼好。思前想後,現僅就編輯工作中感觸較深和至今難忘的一些事情,作點簡略地回顧,以此表達對出版社的懷念和留戀之情。
剛到出版社時,高興的是編輯工作投合了自己的愛好,顧慮的是自己“先天不足,後天營養不良”,文化程度低,解放後又沒有經過什麼係統的學習,擔心自己能不能勝任工作。“路在何方?”自己下定決心:幹、學、練,“路在腳下”。
1957年伊始,領導上提出要編輯出版“陝西革命鬥爭故事叢書”,向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我覺得這是鍛煉自己難得的好機會,便主動要求參加這項工作。接著,和另一位同誌到了久已向往的革命聖地延安。望著棗園的窯洞,巍巍矗立的寶塔山,潺潺川流不息的延河,心情激動不已:自己就要從這裏朝編輯工作邁出第一步。從延安到子長、清澗、綏德,踏著英雄的黃土地,懷著崇敬的心情,跋山涉水,登門訪問了許多老紅軍、老赤衛隊員。他們對敵鬥爭的英雄事跡,閃光的思想,無不深深地感動著我。在同誌們的幫助下,順利地完成了“叢書”第一集《打塞子》(其中收進自己整理的五篇故事)。
1960年,編委會研究決定編輯出版禮泉縣烽火人民公社史。參加這一活動的單位有: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師生、共青團陝西省委、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延河》編輯部,先後40餘人。並成立了編寫領導小組,著名老作家、當時兼任烽火人民公社黨委副書記的李若冰任組長,親自指導編寫工作。我和大家一起,經過一年多夜以繼日的努力,完成了《烽火春秋》一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後來著名評論家閻綱在《人民日報》發了專篇評論文章,熱情讚揚該書“能達到這樣質文並茂的程度是十分難得的”。與此同時,《人民日報》還轉載了該書《此路不通》一文,這是《人民日報》首次轉載陝版圖書的文章。1963年,又組織作家協會駐會專業作家周競、李小巴、李孑,西北大學中文係教師石昭賢、鄭定宇,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教師暢廣元等,一起到合陽、澄城兩縣,編寫了貧農家史《血淚話當年》。實踐出真知。通過這幾次的編寫活動,從找作家組稿、選題策劃、審稿、加工修改,直到出版發行,都使自己受到了最實際的提高,從而增強了做好編輯工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