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是從基層“浮”出來的一員“幹將”。1982年的某一天,在廣州郊區外的一個倉庫裏,年輕的保管員楊利獨自守在倉庫門口,望眼欲穿地等待前來提貨的車輛。汽車的喇叭聲一響,楊利就興奮地衝出門外,像迎接多年未見的親人一樣迎接自己的同事。這樣的心情也許一般人很難理解,但是,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倉庫是由一座位於荒山野嶺的破廟改建而成,而且守倉庫的隻有一個人,每天晚上,哪怕再小的風吹草動,都會叫人脊背發涼,就一定可以體諒他。當時的楊利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麵對孤獨和恐懼,難免焦躁不安。另外,倉庫保管員的工作相對單調和枯燥,對於有心到大環境中接受鍛煉、做一點事情的楊利來說,此地實在不宜久留。
一年前,楊利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由於其父是惠陽地區機械局的幹部,按照當時例行的社會分配製度,當兵回來的人一般都是分到父母單位,因此,楊利也就順理成章地被分到了機械局下屬的電子科。
當時的電子科已經轉製為電子工業公司,張濟時、鄭傳烈等人正在挖空心思地尋找商機。楊利由最初的倉庫管理員後來被安排到公司所屬的商場當了一名營業員,主要賣一些電子元器件產品,勤快精明的楊利很快表現出了做業務的天分。而隨著業務知識的積累和提高,楊利開始逐漸產生了走出“三尺櫃台”的渴望。
楊利的機會終於來了。1983年,迅猛發展的TTK急需銷售精英,精明能幹又能吃苦耐勞的楊利成為公司重點培養的業務尖子。行伍出身的楊利一邊跟著前輩們努力學習推銷TTK生產的錄音磁帶及無線電收音機、穩壓器等電器產品,一邊不放過任何學習成長的機會。1984年,楊利成為全國第一批報關員中的一名。對於沒受過高等教育的楊利來說,這個成績足以引以為豪。之後兩年裏,楊利又做起了以電話機、電風扇、黑白電視機為主要商品的進出口貿易。幾年實戰積累的經驗,加上勤奮好學,楊利已經成長為全公司公認的營銷骨幹。
有一天,楊利如往常一樣騎著單車去上班,在路上遇到同樣騎著單車上班的李東生,兩人寒暄之後,邊走邊聊。雖然同屬一家公司,但是之前兩人並不熟稔,不過談起市場和營銷等話題卻分外投機。於是,李東生向楊利提出了關於開拓新市場的想法,並且似乎早有“預謀”地問道:“楊利,你到公司來做銷售業務怎麼樣?”
李東生和蔣誌基討論過,想成立一家合資企業專門在國內市場銷售TCL音響和其他自己生產的電子產品。中外合資的銷售公司屬於商業企業,在當時是很難通過審批的。李東生跑了省外經委多次,終於以隻能銷售自己企業生產的內銷產品為條件獲得了批準。這也是國內最早審批的中外合資銷售公司。這樣,TCL電器銷售公司成立了,TCL占51%的股份,長城電子占49%。李東生想讓楊利來當銷售公司的總經理。
起初,楊利有些顧慮。雖然他做了近10年的業務,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計劃經濟的大環境中,當時做業務的模式總體來說依然屬於守株待兔,業務基本是在各種各樣的訂貨會上進行的,隻要抓住幾個大客戶,一年的訂單就差不多了。尤其是當時的電話機業務,由於郵電器材的產銷體係尚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具有壟斷性質,係統采購是絕對的大頭。而通力電子的音響產品卻主要是賣給百貨公司、“五交化”供銷社這些地方,這也就意味著要完全靠企業自身去打市場。
李東生認為,楊利工作勤勉,善於溝通交際,願冒險,為人又忠誠,是塊做銷售的好材料,就鼓勵他說:“我相信你能行,有問題還有我呢。”不久之後,李東生正式任命楊利為TCL電器銷售公司總經理。也許楊利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次選擇以及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人生軌跡,也成為TCL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轉折點。
新官上任,楊利立刻帶著業務員和產品奔赴全國各地。在當時那種相對封閉的計劃經濟體製下,地方保護主義還很嚴重,加上TCL音響本身隻是一個不起眼的新產品,要想得到客戶的青睞,難度可想而知。楊利和他手下的一批業務員雖然長期出差在外推銷產品,曆經千辛萬苦,但是收效甚微。甚至總公司內部也開始有人說風涼話,覺得他們很快就要完蛋了。麵對壓力和冷嘲熱諷,李東生不為所動,隻是盡自己所能給征戰在市場前線的將士們支持和鼓勵。
當通力電子音響在省外成功接下第一筆大單時,楊利幾乎喜極而泣。20年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楊利的激動和感慨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我和當時的杭州照明器材百貨公司簽下了40多萬元的訂單,這相當於今天的五六百萬元呢!那幾天我感覺心裏特別舒暢!”
省外市場的成功來之不易,也讓李東生和楊利堅定了此前就已經達成的一個共識:市場不是等來的,而是大膽地走出去找來的。這種不固守“三尺櫃台”,大膽走出去,主動出擊的理念也成為TCL日後果斷走出國門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