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彩電初定乾坤 (1)(1 / 3)

創業家必須主動確定未來目標,並樂意接受挫折的考驗。

——本田宗一郎

關於銷售和生產的關係,鬆下幸之助曾經講過一句非常到位的話:大的生產是以大的銷售為前提的,如果廠家不能有效地對銷售過程進行控製,那你的生產線就得不到有效保護,它的產能威力就發揮不出來。

在鬆下幸之助看來,事業成功的關鍵,在於銷售和生產(製造)之間的配合,兩者相輔相成。

鬆下幸之助大概算是最早被中國企業家們群體推崇的國外企業家之一。張瑞敏就說過:“一開始在企業質量管理的辦法上,我借鑒的都是鬆下的東西。”1995年,四川長虹提出“以產業報國、民族昌盛為己任”的口號,讓人在購買其產品的同時備感愛國。想必倪潤峰不會否認,他的老師正是鬆下幸之助。

李東生也是鬆下幸之助的信徒之一,他在微博中曾數次引用鬆下幸之助的經營觀點,家電企業銷售和生產一體化的觀念也很早就在李東生心中紮了根。

然而,TCL彩電銷售和生產兩條腿走路格局的形成要遠比其他彩電企業來得曲折和跌宕。這不僅是因為TCL一開始切入中國彩電江湖光有渠道沒有工廠,還在於製造業本身就是一個需要積澱的行當,但TCL所處的中國彩電市場競合的情勢又要求TCL在短短的一兩年內形成相對強大的製造能力,而且這種製造能力還要與TCL的渠道相匹配,並最終成為TCL與長虹、康佳等強敵一決高下的競爭力所在。

你可以說這其中有機緣巧合的因素,也可以說自助者天助之,但不得不承認,從1996年合作夥伴意外辭世導致TCL幾近斷糧,到1997年年底形成數百萬台彩電的年生產能力,這其中隻花了兩年的時間,實在是一件很讓人提氣的事情。這也為TCL在第三次彩電價格大戰中得以占領先機,最後登上中國彩電王者的寶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今天回述起這段充斥著恩怨,彌漫著爭鬥,夾雜著運氣的往事,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驚心動魄,蕩氣回腸。

半路殺出個高路華

1996年元旦後,李東生參加電子工業部組織的企業代表團訪問台灣。在行程過半時,一個噩耗傳來:香港長城電子的蔣誌基在廣東中山遭遇車禍身亡。

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李東生幾乎懷疑是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對於李東生來說,無論在公在私,這個消息都不啻為晴天霹靂。雖然早期合作電話機時兩人發生過一些磕磕碰碰,但是自李東生調任惠州工業發展總公司以及重回TCL後,雙方合作愈發緊密,關係也早已超越商業層麵。李東生眼裏的蔣誌基為人豪爽,敢想敢做,在生意上可謂亦師亦友。如今,老友罹難,李東生如失臂膀,難以抑製內心的悲痛。但是作為企業負責人,肩上的責任又要求他盡快走出傷痛,直麵現實。在TCL王牌與長城電子獨特的合作模式中,李東生和他的團隊猶如在前線衝鋒陷陣的軍隊,而長城電子則像在後方的炮兵及後勤支持。現在後方不穩,前途未卜,一旦出現變故,李東生和他的將士們就將淪為一支失去炮兵和後勤支持的隊伍。

片刻不敢耽誤的李東生,立即終止在台灣的活動,趕到香港善後。在幫助老友料理後事的過程中,李東生發現,雖然蔣誌基在商場拚殺有年,近年來又逐步由貿易轉到製造業,生意規模日漸壯大,但是長城電子在股票市場上的投資卻遭遇慘敗,損失了大量資金,因此當時長城電子的財務狀況並不樂觀。而蔣太太一直都是相夫教子,沒有參與過長城電子的運營管理,所以在蔣誌基意外過世後,便打算出售蔣家擁有的長城電子股份。

李東生最擔心的莫過於長城電子的股票被另外的企業收購,那樣一來,自己原本與長城電子合作時的主導權就有可能喪失,TCL王牌的命運也將充滿變數。因此,他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買回股份。在辦理好蔣誌基先生的後事之後,李東生就和蔣太太商量收購其股權的方案。蔣太太希望股權交易能夠收回現金。當時長城電子股價雖然較低,但蔣家所占的長城電子的股份按照市價折算下來也有3億多元港幣,這對一直以輕資產方式運作的TCL電子集團來說顯然很有壓力。因此,李東生連夜將企業的現狀向李鴻忠彙報,並提出了具體方案:先籌1.5億元港幣購買蔣太太持有的50%股權,並取得長城電子的實際控製權;蔣家其餘股權由TCL給她兩年單向的回購擔保,她可以選擇兩年後按照保底價(即當期股價溢價20%)出售給TCL,或者按照當期市場價格出售。購股所需的1.5億元港幣資金請政府支持協調銀行借出6 000萬,李東生設法融資自籌9 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