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陽府的冬日,與往年大不一樣,雖是嚴寒,天氣刻骨的冷,但在寒風中,鄉民們的熱情,卻絲毫不減。
作為禹城一帶最早期十二個農堡的鄉民,終於過上,有生之年的第一個惡狠狠的肥年,能吃上飽飯不說,有新房子住,有新衣穿,飯食中時不時的還有些葷腥,這樣肥的流油的年,讓範陽府其他地界的鄉民,都饞紅了眼。在範陽府整頓完民政司吏後,便在急切的等待著,土地改革、整頓。
劉峰知道在在農業生產在全部經濟中還占有主要地位時,土地、人口便可為一切資源之首,如何利用好這寫土地、人手,給範陽府帶來極大的利益,是他要仔細思量的,雖說在禹城南農堡的鄉民們,有極大的收益,可對於劉峰來說,在錢財上僅僅是收支平衡而已,禹城南的農堡給劉峰提供的最大的利益是人口穩定,糧食提供,而稅收隻是極小的一部分。
而鄧俊良等人在開墾禹城以北的土地時,便再三的猶豫不決,邢州、冀州、磁州三郡並不和禹城南一般,雖然同為戰亂被棄之地,但是各地還有些大小豪閥,他們有著自己的土地、佃農,在政策上便不能和禹城南一概而論,他們沒有那麼大的魄力,和這些早已破敗的世家翻臉。
劉峰也知道有一個好的、適合的土地政策,將會給自己的治下帶來極大的生產動力,在這個時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為種田的鄉民,倘若他能因為土地政策及生產力進步,從而在種田的鄉民中解放出百分之二十的鄉民,用於工業生產發展上,他的範陽府發展便不可限量。
但如果,稅賦沉重,土地流失、荒蕪嚴重,他將也隻是著滾滾曆史長河中,一個略大些的石子,濺起的浪花,隨即就會被湮滅。
於是乎,在對於土地政策的製定上,劉峰慎之又慎,重之又重,再經過反複的磋商後,才製定出《範陽府土地條令》
即,範陽府治下所有土地歸為範陽府所有,酌情補償征收的治下私有耕田;
轄下土地均以農堡為單位模式耕作,農堡的經營方式將分為多種,可由範陽府組織生產,所有基礎設施有範陽府負責,而將農堡所得分為三份,範陽府得兩成為稅賦,農堡得其四成作為農堡運營,租種鄉民得其四成為各自收入。
而各地商人、世家、可自行承包,各郡規劃出的農堡經營,須自籌一切農備、勞力,而農堡所收,隻需上繳一成五的賦稅。
好在邢州、冀州兩地長期戰亂,鄉民流離失所,戶口遷徙,田地大量荒蕪,而僅存的世家、鄔堡等,在劉峰銀子加刀子的脅迫下,都痛快的進行了土地整改。
而消息傳出,最為激動的還是那些鄉民們,禹城南的成功,讓這些方圓的鄉民,都明白了加入這種農堡的好處,劉峰同時也在大肆的招募各地鄉民來邢州、冀州二地。
一時間各地鄉民、商戶、世家的探子蜂擁而來,鄉民是為了來尋一條生路,而那些商戶,卻是嗅覺靈敏,聽聞了禹城富庶的消息,來尋商機發財,世家的探子則是為了,尋找能與三郡合作的機會。
而隨著陸續進入到二州的鄉民,經過整頓後,分別進入了作坊、礦產、農堡、軍伍之中,範陽府愈發有一絲中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