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之法自古有之,現存年代最早的古酒便是從商代墓中出土,雖經三千餘年水解、醇解和氨解等一係列化學變化,古酒濃香依未揮發幹。
而春秋時的中山國即河北靈壽一帶,便是最善釀酒,其酒釀成後,立即倒入大罌中,浸泡九種花卉的莖葉,貯存10年以上再飲用。
國之梟雄曹操有兩句名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不但是飲酒高手,還通曉釀酒技術。
他曾向漢獻帝呈獻過一套“九醞酒法”,它跟近代連續投料的釀酒法大體相似:即在酒醅中,不斷投入原料,經根黴菌糖化,補充了酒醅中的糖,使酵母菌能一直在合適的糖度中發酵,釀出的酒醇厚可口,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早在北魏時期,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便有關於製曲、釀酒的論述,是當時製曲、釀酒技術和經驗的總結。
書中記載了12種不同的酒曲和20多種酒的製法,提出曲和“五色衣”的概念,並認識到二者的相關性。“五色衣”是指酒曲中黴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的混合物,呈現黑、白、黃、綠等色。
這也是當劉峰決定在齊州建造釀酒作坊時,並未引起麾下眾人反對,甚至麾下軍士,還極為讚同。
在酒坊建設期間,劉峰便率招募來的釀酒大師,進入了準備工作,釀造的過程,基本分為兩步,便是製曲與釀酒。
酒曲是釀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酒曲中所生長的微生物黴菌,便是更本原因,所謂“曲為酒之母”, 酒曲之良窳, 對高粱酒的質量以及產量,具有關鍵性地位,酒曲好發酵必佳。甚至毫不誇張的說,酒曲的發明可與四大發明相媲美。
把仔細篩選出的小麥細細研磨成粉,然後攪拌壓製成方形曲塊,接下來便是重要的步驟,發酵培菌,完成培菌後,便陰幹儲存,陰幹的曲塊呈土黃色, 須磨成曲粉, 始可攙入高粱飯釀酒,至此製曲工作大功告成。
曲塊質量, 和製曲期中之溫度控製息息相關, 而溫度控製是利用自然空氣來完成,因此空氣成為培製曲塊的最大資源與關鍵。
這便是劉峰的作用了,他不知道所有製造工藝的流程,但是在工藝的關鍵之處,進行創舉,便是極大的推動了其生產的發展。
對於溫度的控製,其難度便是在於恒溫調節之上,劉峰與匠作營、燒作營中高級大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便發現眾人有許多土辦法來進行溫度控製,曲形的空氣回旋流通等等。
有著銀錢的賞賜,有著概念的指導,這些高級工匠們,不負劉峰所望,旬月後酒坊建設完畢,他們也解決了酒曲溫度控製的難題。
新建成的釀酒作坊,共三處宏大的建築,除卻製造酒曲之處,頗為特殊些,另兩處乃是一個矩形長廳,浸泡、蒸煮、冷卻、拌曲、發酵、蒸餾等工作,按照流水線,依次進行。
高粱、稻米浸泡十二個時辰後,便用鍋爐蒸煮, 俗稱“蒸高粱飯”, 簡稱“蒸飯”,蒸煮完畢, 用輸送帶送入冷飯機, 輸送途中加進穀殼,使高粱飯不致太黏稠而加速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