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海上貿易(二)(1 / 2)

華燈初上,燈火闌珊,軍營中號角陣陣,議事廳中的談話卻是還未散去,在這之前劉峰也與徐福談論過海上貿易一事,但卻未詳盡的了解過。

但此刻他在徐福的口中,卻聽聞了此時,關於海上貿易最為興盛的一麵,不得不說徐福是個人才,他不僅知曉眼下的海上貿易的關鍵,還通曉整個海上貿易的曆史。

這海上貿易自古有之,秦時有徐福東渡日本,帶去了數千童男女和“百工”的同時,也帶去了中原的桑蠶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因此,日本人尊徐福為“蠶桑之神”。

漢時則有了對東南亞的往來記載,《漢書?地理誌》裏曾保留了這樣一段史料,其意大致如下:自漢朝日南障塞和徐聞、合浦等地,都可以與海外各國進行貿易,其航海經過之處有都元國(今蘇門答臘東北部),邑盧沒國(緬甸勃固附近),諶離國(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達夫甘都盧國(緬甸的卑謬,唐驃國)又航行道黃支國(印度南馬德拉斯西南),再南到已程不國(約今斯裏蘭卡);回程時經過宗皮(新加坡西邊),然後到日南郡最南邊的象林縣才結束航程。

介紹海上貿易之時,不免的會扯出陸上的那條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溝通歐亞大陸的交通線,在曆史上對東西方商業、文化的交流曾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但是卻也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是西域一帶常常被遊牧民族截斷,尤其是河西走廊一帶地戰爭頻繁不斷,控製權經常易手,一旦中原政權失去對河西走廊的控製權,路上絲綢之路馬上就會被阻斷,正因戰爭頻繁的出現,最終將貿易的主導權讓位給了海路。

而海上貿易最大的優點,便是不用擔心被敵人阻隔,沿途經過的國家和地區,沒有任何一個有實力和天朝對抗,尤其是那些桀驁不馴的遊牧民族,再也無法威脅到天朝的貿易通道。

而且,海上絲綢之路還有個特點,就是成本低,利潤高,民眾可以大量地參與,這樣就極大的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旺。

所以也有了四大港口的出現,廣州港,這個被譽為當世第一大港,便應運而生。

海上貿易範圍更是已經覆蓋東亞,東南亞,南亞以及東非,其範圍之廣,前所未有。唐中期以後,中國擴大了與波斯灣之間的遠航,並開辟了通向東非的航線。到了唐朝中期,隨著大食定都於巴格達,中國通向波斯灣的航線出現了新的突破。高仙芝在中亞戰敗以後,唐廷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也積極的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

而與東亞、東南亞及南亞地往來早已有之,至唐朝時期仍然往來不絕,且有加強的趨勢。唐朝時,新羅商人來唐貿易的很多,從山東半島的登州、牟平、文登,到江淮一帶的揚州、楚州,都有他們的足跡。

日本前後數十次次派遣唐使來中國,最多時人數超過五百人,“名義上是朝貢,實質上是以貢品換取中國賞賜的絲綢為主要目的”,兩國的貿易交往已開始使用貨幣,足見其交往之甚,與此同時,同東南亞及南亞諸國的貿易,也因波斯灣航線的取道而興盛。

從海上絲路的規模來看,單就貿易的數額來說,據推測也已達到相當可觀的數目。

在唐後期,廣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從船運數量上來看,每年來廣州的船舶數量不定,少者有二三十艘,一般的有四十來艘,大曆五年到廣州貿易的大小蕃船,竟達四千餘艘。如每艘裝載量為五十噸,則此年廣州外貿貨物的吞吐量即達二十餘萬噸。在這個時代,這已是相當可觀的數目了。

徐福侃侃而談,“隨著海上貿易的興盛,貿易商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波斯商人從東非、東南亞運來寶石、珊瑚、瑪瑙、香料、藥品及動植物。”

“交換中國地絲、瓷、紙、大黃等物品。唐代南詔通過交通線同緬甸交流的貨物有、繒帛、琉璃罌、琥珀、光珠、瑟瑟、海貝等。”

“新羅與唐朝之間的貿易很興盛,從中國運往朝鮮的有各種金屬工藝品、絲織品、高級袍服、茶和書籍,由朝鮮使節贈送唐朝的有金、銀、人參、毛皮等。唐朝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主要是輸出絲綢、瓷器、銅鐵,輸入白銀。”

劉峰頻頻點頭,聽得也是津津有味,不是的插上一句嘴,討問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