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二年,北地三關,益津關處。
從二月開始,一直到七月,從獅城到益津關的邸道己經修整完畢,餘下的邸道,也修建得差不多了。
修建這些邸道,劉峰投入了大批的錢糧,而且一路修去,沿途許多鄉民都被雇用,在家門口賺到了養家糊口的工錢,一片的歡喜。
水泥道路的修成,大大方便了軍民商賈的流通行走,也方便了軍驛的快傳遞。以前從益津關到獅城,由於路途坎坷,鄉民行商至少需要走兩日的時間,眼下半日,就可以從獅城到益津關了。
而所有的邸道,都是官路兼驛路,以往官路都是由沿途的州縣養護,不過對於新修的道路,劉峰與鄧俊良等人商議後,決定在禹城新設一道路建設司,由其進行統一的管理。
養護道路每年需要大把的錢糧,特別是新修的邸道,是由這個時代的水泥修建而成,雖然成型快,但路麵容易膨脹裂縫,不均勻沉降等,要不的幾年就得翻修。
而且養護工作量相當大,養護路工每年的錢糧支出也不是筆小數目,所以新鮮的收費站,應運而生,不是稅收,隻是道路的養護費用,雖然此舉使得行商有頗多怨言,但他們還是願意走這新修好的道路。
道路的暢通,貿易便捷商業的繁華,使得各地出現了郵驛事務,這是民間的郵驛,在幾地之中,代人寄遞信件和包裹,收取一定的寄費,代人彙兌銀錢,收取一定的彙費等。
劉峰本還有些稀奇,但一經調查,發覺自己是有些孤陋寡聞了,郵驛一事自古有之,古代設立的以傳遞公文,接待過往官員為主的官方交通通信組織。有時也運輸官府所需少量物品。曆代有不同名稱,早期稱傳﹑遽﹑郵﹑置等,漢代稱郵驛,且尚有亭、舍、館、鋪等,都是古代交通係統的組成部分。
而在各大城市中,更是有專門的私人經營民郵,在劉峰還沒有涉及其中之時,這些事務便如雨後春筍,自覺的就冒了出來。
這樣大把賺錢的事,劉峰怎能不參上一腳,更何況,現在的郵驛很不規範,也並沒有掌握郵寄的關鍵地方。
而範陽府的另一件早就開展的事務,如今卻是有些半死不活的,並沒有完全達到劉峰理想中的境況,那便是範陽府的邸報。
從高城港回來的劉峰,發現還有許多事需要他去親力親為,需要他去參上一腳,才不會走形。
隨著活字雕版印刷術的成熟,劉峰也要開始將目光放在口舌之上了,而當時的宣傳口舌,無外乎鄉民的口碑和官方的邸報。
而這二者卻都是可控製的,劉峰深刻的知曉宣傳力量的偉大,媒體力量的偉大,在後世那可是能操控人生死的力量。
掌控輿論宣傳是必須的,但卻也是困難的,列如在禹城範陽學院中的那些老儒學教授,便是對範陽府的舉措,多有不滿之意。
但如今的禹城,讀書人卻不是占了大部,而且也不止是讀書人才有地位的,軍士、大商、巨匠、老農都是很有地位的人。
軍士、工匠、佃農甚至是行商,這些組成了範陽府最牢固的鄉民基礎,但卻還是有一部分人,列如大商賈家族、北地官商家族,和那些到禹城而來的文人們,雖是同樣享受著禹城新型製度帶來的安寧,但卻是越來越對劉峰心存不滿。
是夜,月明星稀,禹城主大街五神酒樓的鳳樓中,一些文士打扮的人在高談闊論著,而看他們的樣子,就知道這些人是範陽學院的先生。
即便在禹城有新的等級製度,但酒樓中的食客們,還是很尊重這些讀書人的,雖然此刻還沒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般的言論。
但似乎自古讀書人都高其他人一籌似的,似乎在於學而優則仕,這一個先決的條件吧,更何況這些都是君使劉峰從南北各地,辛苦請回來的大儒先生。
此時,在高談闊論文士們卻不是屬於劉峰請回的大儒,而是範陽學院的普通師長,他們這些教師,大多是從各地州學、縣學中被挖過來的教諭,教授。
相比原來那些落魄文人的教師,這些從各地州學、縣學中跳槽過來的教授們,他們卻自有一種優越感,但在教學上卻不甚用心,因為範陽學院許多教學理念與他們不適,而他們也不願放棄如此優渥的待遇,所以陰奉陽違的行事。
“學院!學院!當是教書育人之地,怎的武人、商人、乃至老農都可登台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