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我已在正泰集團服務了15個春秋。

15年,在曆史的長河中隻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對於一個人而言,卻是生命中不可重來的寶貴時光。

有位朋友曾經問我:“你在過去的15年中,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我給他講了一段趣事:我初到正泰的時候,年輕,有活力,或許還算得上有點魅力吧,辦公室裏一位女士非常熱情地為我張羅對象。盡管自己再三說明已經成家,但她並不相信,說我怎麼看都不像成了家的樣子,還以為我是無心在外長留才借口已婚呢。當確認本人所言非虛之後,她好像有些替我惋惜似的說:“人家很多外地男生到溫州,都是想方設法娶個當地女孩,如果女方的父母是經商的,說不定還會支持你投資辦廠,或者繼承他們的產業,這樣你就不必辛辛苦苦地從頭打拚了,那要省多少力啊。

你倒好,年紀輕輕,生怕娶不上老婆,先找一個把自己拴住了才出來!”

而現在,不會再有人認為我還像個未婚男人而熱情地為我張羅對象。

許多年輕的男孩女孩見到我,也不會像當初許多人那樣直呼其名,或者親切地稱兄道弟,而多叫我“叔叔”、“老師”,或者幹脆叫做“老前輩”了。

歲月逼人啊!這便是15年在一個人的身上烙下的印記。

聽了我的講述,朋友笑笑,深以為然。

隨後,他問:“那你最大的收獲是什麼呢?”

“收獲可多啦!”我說。

我曾在一次關於經理人的對話中談到,企業經營者主要靠利潤指標來體現價值。而我們這些在企業做宣傳、做文化的,更多的要靠文字來體現價值。

本人有幸被聘為正泰集團的首任新聞發言人,也因此被媒體稱為中國民營企業的首位新聞發言人。在人民網、中國企業發言人網等單位舉辦的“首屆中國企業新聞發言人”評選中,或許正是沾了這個“首位”的光,我被評為“首屆中國企業十大新聞發言人”。在過去的這些年中,我和我的團隊以新聞宣傳為己任,充分利用各種平台,在企業的形象塑造、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麵,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在動嘴發言的同時,也動筆寫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先後出版的幾本書就是實證。

我始終覺得,業績要靠積累。一個企業知名度的提升,除了企業本身的良性發展外,還要靠一幫人辛辛苦苦、腳踏實地,並滿腔熱情地為之“吆喝”。而不是靠某個走街串巷的“大師”的某個點子、某項策劃就能一蹴而就,讓企業名揚四海。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也。

有一次,在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浙江省委外宣辦聯合舉辦的“京浙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駐北京首席記者吉米·福洛庫魯斯應邀給我們講授“一個外國記者眼中的新聞發言人”。其中有段話,我覺得很受用。吉米說,他在中國從事新聞工作這麼多年,最大的體會是不可能一篇報道就把整個中國的麵貌概括清楚,而是像英文中講的mosaic(有拚接、拚成之意)一樣,需要一篇一篇地填上去,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講下去,才能形成完整的印象。

事實正是這樣,要把一個企業宣傳好、塑造好,不可能隻依靠一兩篇報道,一兩次推廣活動,就能達到目的。而是需要長期有效的宣傳,才能把一個企業講清楚,並在消費者心中形成良好的印象。企業的宣傳其實是伴隨企業成長的。企業發展得好,值得報道的東西就多。而報道多了,企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大大提高,反過來又會促進企業的發展!

所以,這些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所做的,其實就是不斷地“mosaic”。通過一篇篇生動的文章,樂此不疲地講述一家民營企業的成長故事。

現在奉獻給大家的這本《親曆正泰》,可以理解為無數“mosaic”的集合。在書中,我以一個“新聞人”的眼光和筆觸,記下了自己親身經曆的一些事情。全書以正泰“掌門人”南存輝先生的活動為主線,分八個章節展開敘述,既有重大事件的追蹤,也有平常生活的記錄;既有經營管理的介紹,也有參政議政幕後的故事。試圖從不同的側麵,為關心正泰的人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期望通過這些看似相互獨立而又有內在關聯的故事,打開一扇窗,讓外界更多地了解正泰、關心正泰、支持正泰。

我不敢保證,我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讓讀者說OK。但隻要朋友們讀了這本書,能對正泰、對中國的民營企業由衷地說聲OK,那就真的很OK了。

真誠地歡迎,並期待,我們共同的“親曆”……

2011年4月於正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