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賀電外交看玄機(2 / 3)

蘇聯發表公報當日,中方領導人發出聯名賀電,“熱烈歡迎”勃列日涅夫上任。中方在賀電中表示,“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於偉大的蘇聯、蘇聯共產黨和蘇聯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每一個進展,都是高興的。”

在伍修權看來,“在前進道路上的每一個進展”,隱含著中方對蘇共中央罷黜赫魯曉夫一事的讚賞,但又不便明言。也正是在這封賀電裏,消失許久的中蘇兩國“牢不可破的同盟友誼”再度出現。半個月後,毛澤東在審訂致蘇聯十月革命47周年的賀電文稿時,特別加上了一句——“讓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在我們的堅強團結麵前發抖吧!”該賀電發出後,中蘇關係一度有所緩和。

但好景不長。上世紀6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因領土爭端問題再度緊張,賀電的數量也隨之急劇萎縮。尤其是“珍寶島事件”之前的兩年,《人民日報》幾乎沒有刊登過中蘇兩國間的任何賀電。

高建中回憶,關係緊張時期,兩國間私下的磋商和會晤比較頻繁,但賀電往來暫停了。“因為外交試探的諸多信息不適合在正式渠道的電文中表現,領導人更傾向用直接磋商和談判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1969年9月30日,中國國慶期間,收到了久違的蘇聯賀電——這是“珍寶島事件”發生後蘇聯發來的首封電報。

電文中,勃列日涅夫“主張我們兩國關係正常化,主張通過和平的途徑——通過談判和協商解決各項爭議問題。”而後,中蘇兩國亦如電文所說,通過談判與協商手段緩和了緊張局勢。

1991年,蘇聯解體。此後的中俄賀電中,兩國關係“連上台階”——從1992年的“相互視為友好國家”,到1994年的“建設性夥伴關係”,再到1996年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薑毅指出,1996年中俄麵向二十一世紀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確立後,兩國於2001年簽署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於2008年徹底解決了邊界問題,中俄關係得以掃清障礙。於是,在雙方領導人的共同授意下,賀電中的兩國關係自2011年起被表述為“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如今,中俄領導人每年幾次通過熱線電話互致祝賀,這已經成為某種習慣了。”高建中說。

老布什的賀電

發得比兒子還快

卡特是首位向中國領導人發來賀電的美國總統。1979年,中美建交當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在致中方的國慶賀電中,卡特如此表示:“我相信,我們兩個偉大國家之間越來越富有建設性的關係將會增加亞洲乃至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前景。”

曆屆美國總統中,向中國示好最明顯的要數老布什。他與中國淵源頗深,早在1974年就被福特總統任命為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其間,還廣泛結識中國政商以及學界人士。老布什任總統期間,中美關係曾轉入低穀,美國國會和政府中製裁中國的呼聲日漸高漲,但他仍堅持與中國交往,並成功遊說國會延長對華最惠國待遇一年。

卸任總統後,老布什繼續與中國高層保持著友好關係。在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上,胡錦濤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新華社的報道顯示,老布什發給胡錦濤的賀電,來得甚至比時任美國總統的兒子小布什還快。

“我對美中關係一直有極大的興趣……我相信,美國總統持有與我相同的觀點,即美中關係非常、非常重要。我可以向你保證,他及他的政府將努力使美中關係沿著積極的軌道發展。”2002年11月30日,新華社播發了老布什這封熱情洋溢的來信。

“自參加美國總統競選以來,克林頓的對華態度一直不太友善。”高建中說,競選中他主打遏製中國牌,聲稱將對華最惠國待遇與人權問題掛鉤。但入主白宮後克林頓轉變了態度,這從他1993年祝賀江澤民當選國家主席的賀信中就能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