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加拉的中國工廠(2 / 3)

原始狀態,非常友好——這就是唐對孟國的初始印象。

1999年,唐群在孟加拉開設首個辦事處。說是辦事處,實際是輪流往返於兩國間的唐群與兩個業務員在孟加拉的落腳點。

孟加拉含砷量超標的飲用水是他們無法一次待過一個月的原因,“快到一個月的時候必然拉肚子”。時至今日,孟加拉含砷飲用水依然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孟國做了數年成衣代工後,唐群對這個市場逐漸遊刃有餘起來。真的做開這個市場,是在2004年。之前借用第三方進出口渠道的他,在2004年擁有了自己的渠道,“第一年我們就做了1000萬美元,之後每一年都在遞增,差不多30%至40%”。

一次,一位與唐群長期合作的韓國印染廠老板提議,由唐投資建設紡織廠,雙方配套生產。

就這樣,唐群出設備,韓方以訂單形式投資,並幫助其在達卡東南部阿達姆吉出口加工區(保稅區)覓得一塊3萬平米的場地興建廠房。

不過,計劃沒有變化快,更何況在異國他鄉,連唐這個孟加拉“老革命”也遭遇了新問題。2009年,當唐群興致高漲地在阿達姆吉出口加工區建廠時,遇到了未曾想到的狀況:除了黃沙和磚頭,包括水泥、鋼筋等所有建材在孟加拉當地全部無法生產,悉數需要進口。這間工廠,可算得上徹徹底底的“外資企業”。加之當地工作效率不高、施工設備與方法也相當原始,一期6000平米的廠房足足建了14個月。

(三)

廠子建好了,但當地政府之前承諾的天然氣,並沒有如期出現在新高的輸氣管道中。這使唐群的工廠遲遲不能完全運營。他隻得把計劃在二期建造的印染廠房臨時改成服裝製造廠房,而很多紡織原料仍需從中國國內進口。

這樣,唐群與妻子張穎就需要輪流在兩國間飛來飛去。

最近這段時間輪到張穎在孟加拉“盯攤”。早上7點多,張穎就已經從達卡市區內出發了。出口加工區距離市區20多公裏,沿途幾乎沒有信號燈(即便有也是形同虛設,連總理府門前都是如此),且各色車輛混行,此次路程費時3個小時。

阿達姆吉出口加工區內現有36家公司,除一家韓國製紙公司外,其餘均與服裝行業有關:成衣、紡織、扣子、製皮等等。其中外資企業超過一半。

此前這裏是全球最大的黃麻廠,經政府拓建規劃後,形成了如今的出口加工區。有著兩三個足球場大小的黃麻加工廠至今依然荒廢在園區的中央位置,無人問津。

唐群的新高公司在此占地3萬多平米,出口加工區的統一租金為2.2美元/平米/年,唐群實際每年支付35萬人民幣,比標價還要便宜一點。

新高公司一期的紡織廠在正常運行著,現有150名男工。這些工人的月薪是8000塔卡(616.8人民幣),包括加班費,一周休息兩天(周四周五),每天工作12小時。即便考量每天5次禮拜和齋月的影響,以及工人的平均效率較低等因素,勞動力成本較中國同行仍然要低50%-70%。廠房外,四處堆砌著一些鋼材,一片空地上長滿了將近兩人高的雜草。來自江蘇的許廠長說,這是二期服裝廠的廠址,那些鋼材也是準備二期用的。

今年是許來孟加拉的第四個年頭,從建廠開始,他就是這裏的廠長。對於孟加拉工人,猛虎和薔薇的兩麵性,這位一線管理者有著自己的理解,“這裏的整體工作效率很低,這與這個國家整體經濟水平低並且社會組織形式比較原始有關。”

許曾經在江蘇從事多年紡織企業管理,對孟國這種大反差的“低效率”,他一開始極不適應。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他曾嚐試對少數表現出眾的工人給予獎勵,以刺激其他工人的積極性。事實上,但凡經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企業打破大鍋飯獎勤罰懶的企業管理者,都對這套手法駕輕就熟,效果也百試不爽。

橘逾淮而枳。“中國式法寶”在孟加拉卻失靈了:幾個被獎勵的工人遭到其他工人一致排擠,甚至被威脅不許再努力工作。原因是,“他們要平均,因為大多數人幹不好也不願意幹好,所以少數人不能幹得好。大家都不幹好,老板還是得照樣發錢,而少數人幹得好,就會無形中威脅到大部分不好好幹活的”,許無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