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刻鍾之後,高泰祥果斷地選擇了放棄第四道城牆,率領守軍往最後一道壁壘撤退!
蒙古人因為最終無法殺死楊璟而感到憤怒和憋屈,這股怨氣自然要撒在守軍的身上!
他們越過城牆,如潮水一般掩殺,在經曆了三天三夜的士氣低迷之後,此時竟然又有了一些士氣如虹的意思!
而此時的第五道城牆上,大理王的儀仗已經抵達城頭,趙京尹陪著大理王段興智,就坐在高高的城樓裏頭。
因為兩道城牆相隔並不遠,他們一直能夠看到第四座城牆所發生的事情,而探子斥候也不斷來回遞送實時情報,所以段興智也能夠及時了解戰況。
大理的文武百官就在城樓裏頭,他們同樣聽著戰報,聽著劉漢超以血肉之軀堵住城門的壯舉,聽著楊璟於屍山血海之中追殺蒙古敵將的慘烈!
守軍的斥候們早已將這三天三夜裏的狀況作了彙報,段興智也是驚歎連連,而趙京尹卻有些沉默。
他並非嫉妒楊璟和劉漢超,因為他沒有這個本事,即便有這樣的本事,他也未必敢這樣做。
作為大宋正使,他本該感到倍兒有麵子,因為楊璟乃是副使,大理能夠支撐到現在,楊璟可謂功不可沒。
可從另一方麵來說,趙京尹是奔著和談的目的來的,此時大理破釜沉舟,想要跟蒙古人和談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的出使任務也早早地宣告了失敗。
然而他卻得到了最高規格的待遇,陪著大理王,在審視著戰場,雖然任務失敗了,但趙京尹的心性卻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這才是他感到最為難的地方,也是他沉默的原因之一。
他對楊璟抱著成見而來的,早在未抵達矩州之時,他對楊璟就已經沒有甚麼好感。
即便楊璟救了他,即便楊璟在石城軍替他洗刷了冤屈,又掌控著他的恥辱把柄,但趙京尹都沒有感到太過信服。
直到他親眼看到楊璟浴血奮戰,他才體會到,為何劉漢超等人會誓死追隨楊璟。
楊璟絕不是一個隻懂賣命而沒有腦子的莽夫,但很多時候他都會挺身而出,即便明知道凶險異常,卻仍舊親自去驗證自己的推測和預判,因為楊璟不能讓別人來為自己的失誤買單。
趙京尹真正感到驚惶的是,在這一路出使過程中,他由一個抱有成見,對楊璟恨之入骨的人,變成了由心支持楊璟,信服楊璟的人,這才是讓他感到最惶恐的原因!
楊璟看起來並沒有甚麼霸氣,也沒有甚麼領袖氣質,許多時候都平易近人,將身邊的夥伴當成兄弟姐妹,真誠以待。
可就是這種氣質,卻很容易讓人信服他,隻要你給自己一個機會,給楊璟一個機會,真正深入地接觸到楊璟,就會不自覺地被他的行為所折服!
高泰祥如是,段智實如是,他趙京尹也是一樣!
當斥候們傳來消息,說是相國與楊璟等人已經進入最後一座城門,守軍也都順利退回來之後,便是大理王段興智,都站了起來,領著文武百官,下了城樓,到城門來迎接相國高泰祥與大宋副使楊璟等人。
當他們看到楊璟等人之時,所有人都沉默了。
高泰祥身為堂堂相國,此時渾身浴血,身上還插著羽箭,而楊璟金甲碎裂,臉上的黑鐵麵甲仍舊帶著,身上卻插了足足二三十支暗箭,箭杆已經被削斷,箭頭和剩餘的箭杆卻仍舊曆曆在目!
而劉漢超早已成為一個血人,渾身上下便隻有一雙眼睛是清晰分明的,西海侯段智實也都渾身是傷。
若果說楊璟、劉漢超和高泰祥都無法撼動你的心靈,隻能說明這些文武百官早已麻木不仁,可連酒肉王爺段智實,都親自上陣殺敵,而且身負重傷卻沒有叫喚,反而展現出鐵血姿態來,這就不得不讓人動容了。
一個絕世戰將衝鋒陷陣殺敵,與一個軟弱無力的人突然爆發出英雄的氣概來,拚著付出生命也要當英雄,二者間哪個更能打動人心?
段興智快步上前,被絆了一腳,顯得有些窩囊,當他並沒有太多的尷尬,直接走到了高泰祥的麵前來,眼眶當即就濕潤了。
“相國,爾等便是我大理的長城壁壘啊!”
他拖著高泰祥的手,蟒袍上沾染了血跡,卻仿佛毫無察覺一般,從這一點來看,段興智也並沒有任何昏庸的跡象,也算是大理人的福氣了。
高泰祥並未居功自傲,就如同他掌控著大理的軍政,卻仍舊對段興智忠心耿耿,他如往常一般跪下行禮,而段興智卻沒有及時扶住,結結實實受了高泰祥這一禮。
楊璟頓時看出了些甚麼,心中也隻是歎息,他抬頭看了看城牆,但見得杜可豐等人已經在城頭上準備就緒,楊璟不由露出微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