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為什麼需要團隊(1)(1 / 3)

1.為什麼會有“三人成蟲”的怪現象

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會出現許多奇怪的現象,然而這些奇怪現象的根源究竟在哪裏呢?可能大多數人對此並沒有進行過深入的探究。

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些我們身邊具體的、活生生的例子:

為什麼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而三個和尚反倒沒水喝了呢?

為什麼許多團隊中個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但團隊智商卻隻有62?

其實,在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之前,隻要我們把這些奇怪的現象同中國的許多古語放到一起,就能明白其原因之所在。比如“人心齊,泰山移”、“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些古語都是我們認識這些奇怪現象的提示。

一位在美國IT業工作過多年的知名人士,曾這樣描述美國IT業出現過的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如果老板要解雇一個亞洲人,在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之間做選擇,那麼被解雇的一定是那個中國人。為什麼呢?因為中國IT業的精英們,個個都自信十足,但和氣不足。

同樣是亞洲人,在美國人的眼中,日本人做軟件的一大特點就是整體把握得特別好,從整個體係架構上看,他們的作品非常清晰,按照客戶的要求實現了全部功能,而且相當穩定。但是,如果隻看具體的代碼,其實他們的水平並不怎麼樣。而我們中國的軟件工程師則往往喜歡單獨琢磨數據、結構、算法,各幹各的。應該說,我們對某些特定的開發工具可能是精通的,但就是不能保證把一個軟件穩當、完整地開發出來,我們做事情不屑於就整個問題本身進行分析,而總是側重於顯示個人的技術。

這位IT業知名人士又舉例說,比如在招聘的時候,同樣給中國和日本的應聘者出差不多的試卷,包括基礎概念和編程的題目,完成後又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日本人做的編程題目簡直像是有統一的答案,程序結構、注釋、變量命名……就連表達方式都極其類似!反觀中國的軟件工程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題方法。而等到他們真正到了新的工作崗位,就會先把前任的程序貶損一通,然後自己再開發有更多問題的代碼來代替。他們總覺得別人做得差,自己應該再搞一套,還自認為自己有創造性。

這位IT業知名人士認為,如今軟件業的發展早已過了編碼英雄的年代,特別是在美國,程序員已經降級成坐辦公室的藍領了。

實際上,在美國或一些其他國家,許多公司的項目經理根本就不懂技術。

比如,許多日本的軟件經理可能根本就不懂正在做的東西,但是卻能夠領導素質良好的程序員把工作做好,沒有內部不團結的情況。

但在中國的企業裏卻很難辦,因為中國的項目經理如果不能在技術上壓服下屬,那麼下屬將與他搞鬼,而且越是高手越喜歡搞鬼,在內部搞不團結。甚至有許多技術高手常常會糾集在一起與管理層作對,他們根本不知道做軟件的終極目的是從別人兜裏掏錢,而非自己人鬥自己人。

一位人力資源專家曾說:“現在年輕人在職場中普遍表現出的自負與自傲,使他們在融入工作環境方麵變得緩慢和困難。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團隊合作精神,項目都是自己做,不願和同事們一起想辦法,每個人都會做出不同的結果,最後對公司一點用也沒有,這樣做怎麼可能做出好的成績來呢?”

再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們,幾個人合夥開公司,剛有點起色就鬧分家;給老板打工的,剛熟悉點業務就要自立門戶。這也是典型的“三人成蟲”現象。

體育競技中的集體項目,絕對要依靠團隊的集體智慧和全體成員的合作、拚搏才有取勝的希望。

看看和我們同樣是亞洲球隊的韓國隊,在2002年的世界杯上卻讓足球強國意大利隊也提心吊膽地打起了防守反擊。看完他們的比賽後,大家公認的是,韓國人在瘋狂奔跑120分鍾後,如果要再賽一場,他們還能跑!

也許我們可以不屑韓國人采用的原始、落後的打法,但絕對沒有人能就此否認韓國人頑強拚搏的意誌和密切合作的團隊精神。

很多人做事情,先是抱著極大的希望期待成功,但是失敗後就怨天尤人、互相拆台,以至容忍不了同伴的失誤,同時也看不慣別人的成功。也許,所謂的我們中國人“一人是條龍,三人是條蟲”的含意就在於此吧。

2.為什麼“三個臭皮匠”能勝“諸葛亮”

有句古話叫“三個臭皮匠,能勝諸葛亮”。然而,三個臭皮匠到底憑什麼能夠取勝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呢?難道僅僅是由於臭皮匠的人數多嗎?我想肯定不是,因為人多並不一定力量大。

其實,隻要我們認真地去探究其原因,就會明白三個臭皮匠能勝過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相互協作和共同努力。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迅速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客觀而言,日本國土狹小,物質也不豐富,然而,僅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就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著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對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日本的經濟奇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反思,其結論是:日本企業競爭力強大的根源,不在於其員工個人能力的卓越,而在於其員工“團隊合力”的強大,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那種無處不在的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