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馬關。
有了朝廷的暗寓,加上東洋的持續逼迫,清日兩國間的‘和談’,隨即加快了步子。
西洋曆月號,下午4時15分,中日全權大臣在春帆樓舉行第四次談判。
李鴻章以傷勢漸愈,親自參加。
中方參加者還有全權大臣李經方、參讚伍廷芳、馬建忠和羅豐祿。
而日方外相陸奧宗光因為太興奮了,飲酒過多病倒未能參加此次‘和談’。
東洋參加者除全權大臣伊藤博文之外,還有伊東已代治、井上勝之助、中田敬義、陸奧廣吉、楢原陳政五人。
和談伊此,因為伊藤博文已經知道了大清的底線,所以難得的不是上來就開門見山的逼迫,而是友好的和李鴻章‘拉了一會兒家常’。
伊藤博文盛讚李鴻章和李經方,其父子二人對清日兩國友好,做出了諸多讓東洋銘記於心的貢獻。
而李鴻章也一再表示,清日兩國一衣帶水,應該是‘親密無間’的關係,對於此次起幹戈深表‘痛心’,期望早日達成和談,還兩國於‘既往’。
閑談之後,就開正題,伊藤博文隨即開始耍無賴的變臉,並拿出準備好的改定條款節略,對李鴻章:“中堂見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言下之意就是假若‘不允’,就翻臉開戰。
李鴻章見伊藤博文圖窮匕見的下了最後的通牒,也知道事情已經再無討價還價的餘地,隻好答應在6號給予最後答複。
然而伊藤博文嫌時間太久,無法接受,最後議定4號下午答複日方的最後通牒。
清日雙方的第四次和談,隨即結束。
是日談判後,李鴻章即起草電文,請旨定奪。
夜十時,發電到通州,連夜轉呈總理衙門,將白談判情況告知。
在電報裏麵,李鴻章寫道:“東洋乘勝貪橫,悍然不顧,實非情理能喻。伊請三日回信,倘不準,定即添兵。廣島現泊運船六十餘隻,可載兵數萬,即日啟行。鴻力竭計窮,懇速請旨定奪。”
號上午,燕京回電:
‘相機因應,視其情詞緩急,以為迎拒之方。’
‘彼既垂涎金州之礦,台灣此利尤巨。該大臣既與力爭兩地土地,能允固善;必不得已,或許倭以礦利,而土地人民仍歸我有。’
內容依然是模淩兩可。
號下午,得到電報急了的李鴻章,一連幾封回電燕京:
‘伊藤其愈逼愈緊,無可再商,應否即照伊藤前所改訂條款定約,免誤大局。乞速請旨,電飭遵辦。’
‘伊謂,姑候至明日四點鍾晤麵定議,過期即作罷論。事關重大,若照允,則京師可保,否則,不堪設想!’
號深夜,紫禁城養心殿內的群臣依然是個個爭得嘶啞著嗓子,臉紅脖子粗,卻依然拿不出一個準策。
這時候,光緒後麵的簾子一動,慈禧掀開簾子走了出來。
滿殿陡然鴉雀無聲。
“告訴李鴻章,能爭多少就爭多少;就這樣吧,和了吧。”
這個老女人蒼老的聲音,在寂靜的殿內隱隱回蕩,沒有一個大臣敢再吱一聲兒。
4號上午,通州電報發到馬關外濱町郵便電信局,諭旨李鴻章即可定約:
“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與之定約。”
當這份電報先後送到伊藤博文,李鴻章處。
於是都消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