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錢是賺不完的,發達後要懂得回報社會(1)(1 / 3)

錢來自社會,也要用於社會

作為商人,財富越多,就越應該把慈善事業當作自己的一種追求。李嘉誠說:“錢來自社會,應該用於社會。投身公益、慈善事業,是商人一種美好的追求。但是要處理好生意與公益事業的關係,才能獲得好的結果。”當他慷慨資助一項又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時,人們相信他的話是真誠的,而不是沽名釣譽。

李嘉誠將自己所掙的錢率先投資在國家的教育事業上。因為李嘉誠深深懂得,“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在學校”。所以,他把辦好汕頭大學當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決心“為國家、為家鄉的教育事業竭盡綿力,並引以為榮”,為國家教育事業貢獻畢生精力。

1981年 4月,由李嘉誠獨立出資成立了汕頭大學籌委會;1990年 2月,汕頭大學正式成立。在此期間,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李嘉誠,對李嘉誠興辦汕頭大學的愛國精神表示大力支持:“你資助教育事業這件事,很值得讚賞,因為教育是一個薄弱環節,很需要支持。你對國家提供的幫助是紮紮實實的,感謝你對國家的貢獻。”然而,李嘉誠創辦這所大學並不那麼容易。

20世紀 80年代,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問題的首輪談判宣告失敗,香港局勢動蕩,李嘉誠旗下的公司也飽受打擊。這種情況下,李嘉誠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都很困難,獨資創辦汕頭大學更是非常困難。當時,有人勸李嘉誠先自保,順利渡過此次難關之後,再考慮創辦汕頭大學。李嘉誠卻堅定地說:“我的事業可以破產,我的一切可以失敗,但汕頭大學一定要辦,一定要辦成。”李嘉誠表示寧可賣掉辦公大樓,也要把汕頭大學辦起來。汕頭大學在李嘉誠夫婦不惜犧牲一切代價的決心下成立了,物質投資多達 6億港元。

除了創辦汕頭大學,李嘉誠始終懷有“發達不忘家國,必以報效桑梓”的赤子之心,在祖國不同地區、不同領域都做出了無私奉獻。自1992年,李嘉誠旗下的企業開始大舉投資中國內地,到 1997年年初,投資內地總額已達 500億港元。而李嘉誠飲水思源,將取之於社會的錢更好地應用於社會,對醫療、教育、公益機構及社會捐款多達 23億港元。至 2004年,李嘉誠累計捐款已逾 50億港元。

2012年 6月,娃哈哈和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啟動營養快線築巢行動,即每銷售一瓶營養快線,娃哈哈就會捐出一分錢用於幫助那些貧困地區建設學校學生宿舍。同時,他們還積極倡導全民進行公益事業,把此項公益活動印在營養快線的瓶身上進行廣泛宣傳,並邀請消費者代表參加築巢行動公益項目的執行全過程,希望通過全程透明的公益參與體驗,幫助社會群眾建立起對公益事業的信任。

根據去年同期的銷量推算,這次公益行動的累計捐款額將達4000萬元左右。截至現在,首筆預捐款 1000萬已經到賬,四川、雲南、河南等 6省市 18個貧困地區的 38所小學即將投入建設,將有 1.4萬名學生圓上學夢,搬進溫暖的學校宿舍。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認為:隻有持續地為社會創造財富才是真正的慈善,才是真正有責任的企業。

娃哈哈從校辦企業起家,25年來對社會公益事業可謂傾盡全力,一直堅持“辦企業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回報社會”的理念,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捐資助學、應對公共危機、讚助文化事業、幫扶弱勢群體……企業生存於社會,應當回報社會;企業家不但要會賺錢,會經營企業,更需要有社會責任感,有良心的財富才有意義。

實現生意與公益事業的雙贏,這不僅僅是公眾的一種期望,更應該是成功商人的一種追求。公司發展離不開社會發展,沒有社會的發展也就沒有公司的未來。責任是指公司對投資者以外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其實,有的商人把生意做大了,錢多了,整個人生境界就不一樣了。對公司來說,社會責任這個詞意味著健康、安全和環境。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公司才能獲得長期效益,實現持續發展。